乱侃江湖第一回:萧大王:“先干了这一碗,我再揍你”

江湖世界,波澜壮阔。世人开卷,每共鸣之而代己入。迷于情节奇诡瑰丽者有之、醉于社会万象丛生者有之、惊于武功千变万化者有之、叹于人性复杂多变者亦有之!然则鄙人不擅行大道,独爱小径。秉承学术之精神、戏谑之态度、考据之方法、胡扯之言论,特做此文!文墨不通处抑或立意不正处尚请各位方家宽以待我、得过且过。余心不胜惶惶然,深恐贻笑耳!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为金庸武侠体系的最高宗旨,深刻践行这个核心价值观的人却不多。翻遍十几本长篇短篇,配角不论,主角中不过乔峰、郭靖二人。
相对而言乔帮主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牺牲自我调停宋辽战争,不但促进了民族融合,还标志着国际和平主义的萌芽在十一世纪的中国诞生,实在善莫大焉。

关于《天龙八部》各种文章点评已经很多了,在此也无意讨论其艺术性或者悲剧性,毕竟一帮拧巴的人充满执念的活着想不悲剧也难。
我们来讨论点轻松的话题,就是乔帮主为啥这么能打。乔帮主是金庸小说中少有的实战人才,天赋型战神代表。对他的武功小说里是这么描述的:

“他天生异禀,实是学武奇才,授业师父玄苦大师和汪帮主武功已然甚高,乔峰却青出于蓝,更远远胜过了两位师父,任何一招平平无奇的招数到了他手中,自然而然发出巨大无比的威力。熟识他的人都说这等武学天赋实是与生俱来,非靠传授与苦学所能获致。乔峰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觉什么招数一学即会,一会即精,临敌之际,自然而然有诸般巧妙变化。他生平罕逢敌手,许多强敌内力比他深厚,招数比他巧妙,但一到交手,总是在最要紧的关头,以一招半式之差而败了下来,而且输得心服口服,自知终究无可匹敌,从来没人再去找乔峰寻仇雪耻。”
金老通过这段逼格满满的描写一笔带过了帮主战无不胜的原因,就是天赋异禀。书迷们闲来无事喜欢搞各种武功排行榜指点江山,不论本书人物排名或是跨作品的“关公战秦琼”,常将这段文字作为官方注脚,可见该段落的重要性。然而对此描述初读时不觉有异,后来渐渐发觉其漏洞之处。

金书武学体系向来讲究内外结合,顶级外功配合顶级内功才是最佳配置,而且内功的权重大于招式,许多武功甚至需要高级内功加持方能修炼。《天龙八部》或许因连载版时期倪匡代笔的影响武功描写比其他作品多了分玄幻味道,但大体没有跳出内外兼修以内为本之藩篱,即使二哥、三弟开挂也需先吸足内力。

帮主天分很高,对付招数比他厉害的随手创新诸般巧妙变化或许无往而不利,但内力比他厉害的又如何克制呢?金书中内力强者对弱者往往形成碾压之势,即便主角光环一次两次但毕竟不是圣斗士,很难一路下克上,绝对的实力面前技巧往往不值一提。
这就引出了个重要的问题,帮主能打应当不仅仅是天分问题,更不可能是大家所调侃的“音响一开,好运自然来”,想必背后还有什么提高内力,激发潜力的窍门。本着严谨的治学精神,我皓首穷经反复推敲,终有所得。
帮主好酒能饮人尽皆知,书中多有描绘,初时我也认为这是单纯的剧情衔接推进和人设打造需要,后来发现了一件不明觉厉的事情,帮主每次豪饮竟然都是在打架或是比武前。由此我突然有了个大胆的假设,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小心的求证。

我们先来看看帮主的出场,乔帮主第一次出场是在无锡松鹤楼,酒徒的登场很应景的就是在喝酒。接下来是书中很经典的桥段:段公子借助六脉神剑与帮主斗酒,之后下楼比试脚力,再然后就结拜兄弟。
这是大哥和三弟第一次见面,他们竟然足足喝了40斤酒。

帮主分两次各要了20斤高粱酒,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40斤高粱酒是个什么概念:北宋时期一斤约合633克,40斤就差不多现在的50斤,也就是说大哥和三弟各干了25斤,这还没算上大哥开始的时候自斟自饮热身的。
北宋时尚无酒蒸馏技术,高粱酒即是高粱发酵的酒,是现代白酒的前身和主要原料之一,度数较现代白酒低不少,一般不超过20度,帮主舍弃江南一带特产的米酒与黄酒不点而点高粱酒,再结合帮主喜好烈酒的特点来看想必高粱酒度数不会太低,估计与武二郎打虎前喝的度数差不多,我们姑且设定为15度左右,略高于如今大部分红酒,武二不过18碗,他俩每人足足40碗。

帮主第二次豪饮发生在聚贤庄英雄大会上, 这次是聚贤庄大战前和天下英雄喝“断义酒”,又是喝了50多碗白酒,喝了那么多总算是有了几分酒意,紧接着就是面对天下英雄围攻杀了几十人。这场大战金庸写的荡气回肠,原文直接写出乔峰“多一份酒意,增一份精神力气”。

再之后痛快喝酒便是在女真和辽国的两次了。其时已改回本姓“萧”,先是接受完颜阿古打的邀请去女真部落给阿紫疗伤,期间宴饮喝了十几袋女真烈酒而毫无醉意,书中并没有详细描写北宋时少数民族酒袋的形状容量,但想来和牛羊皮所制的蒙古酒囊差不多,文中所记萧峰一个人的酒量超过10几个女真大汉。

相比于萧峰酒量碾压女真人轻松写意的日常操作,跟结拜大哥辽帝耶律洪基的宴饮就重要的多了。这顿饭之后萧峰就单枪匹马帮皇帝大哥摆平了叛乱,从此成为了“萧大王”。这顿饭萧大王来者不拒喝了足足300多杯还跟没事人一样,震惊了辽国君臣上下,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李太白是个实诚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人诚不欺我!

最后一回痛快酒应该就是少林寺大战的时候了,这场大战是金书中最重要的大战之一,情节极其精彩。不过对萧大王来说再精彩的人生再厉害的战绩只怕都不如喝酒重要。这回萧大王又双叒叕喝了一大袋子至少二十多斤酒,然后就是打残庄聚贤、羞辱慕容复、最后在藏经阁和慕容复打了一场甚至还一掌打断了扫地僧几根肋骨。
以上五次喝酒金庸都着墨颇多,而当中的三次都是在三场重要的的大战前喝的,这三次大战对萧峰的人生有重大意义。聚贤庄一战他彻底完成了乔峰到萧峰的转变,辽国孤胆平叛使他变成了萧大王,少林一战让他终于知道爸爸去哪儿了。无一例外的三场大战乔峰都是明显弱势的一方,但最终都无往不利的取得了近乎神话的战绩。一次爆发还能说运气好或者发酒疯,常常发酒疯就说明事情不简单了。
作家们常常利用酒来描绘豪侠的性格,比如令狐少侠就是好酒的代表,虽然酒量不及萧大王,常常喝醉,但基本也做到了洒脱不羁。

小李探花又是另一种喝法,李探花喝酒颇有破落贵族的派头,不只是把酒当水喝,还有些慢斟慢饮,顺道伤春悲秋追忆旧爱,算是典型的酗酒了。

酒精就是乙醇,其分子极小,能迅速被人体吸收融入血液行遍全身各脏器,也就是说在摄入20多斤白酒之后如果没有直接代谢掉的话人身体会多出20多斤血液,而萧大王几次大战前的情况似乎不适合当着对手的面跑去解手。

内功就是气的流动,具体说来就是人自己可以控制体内之气的流动路线。深厚的内力就是通过吐纳等的方式练就精纯之气存于丹田,用时自然自诸穴而出,盖因体内之气来源于天地又散诸天地,所以内力比之普通发力更合天地至理,借天地之势必然威力极大。

血和气都在经脉中运行,《素问》里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且中医里有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思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而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如此我们可以大体勾勒出萧峰独特的行功方式,喝大量的烈酒,减低代谢量,使之融入血液。运功交手的时候以血养气,最终达致气血两旺,内劲绵长。而以气带血动手过招时经脉中内劲如同堤坝泄洪,顺流而下,其势必定开山裂石、沛不可挡。
加之酒性温,味辛而苦甘,萧峰武功偏纯阳刚猛一路,酒之温性正好可加阳刚之气而又使其不失淳正。而萧峰的运功方式肯定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酒精过多入脑以损害脑神经,因而萧峰从不会喝醉不清醒。这便是萧大王战无不胜的终极密奥。
以上内容皆为凭空推测,因先生业已故去,是否接近事实已无可求证。各位大可以等闲视之!我并不喜欢喝酒,对可乐情有独钟,突然琢磨起了若是有人能灌二三十斤“快乐肥宅水”会如何?想必打个嗝就能把灭霸吹回泰坦星了吧!
文字:橙子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