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6本最近读的书
没啥好说的,也说不出啥了。因为最近咽炎严重发作(为什么每次开篇都是生病?……),将近一个月嗓子完全哑了,一说话就咳嗽。沉默是金,咱们直接看推荐的书吧。
在读过看过反映中国家庭问题的众多作品之后,读这本书时依然数次目瞪口呆。是否可以想象出生于1986年的作者,因父亲是摩门教原教旨主义者,坚信世界末日会到来,一家人离群索居于大山之中,疯狂囤积弹药、汽油、自制桃子罐头,不相信政府,认为现代医疗是魔鬼,生病从不去医院,生孩子在家里,生病只吃母亲配置的草药,哪怕哥哥从几十米的高处摔下、两次车祸母亲严重脑震荡、父亲干活时被重度烧伤……作者17岁前从未上过学,没走出过家门一步,只要穿得稍微暴露一点就被骂作妓女甚至被哥哥暴打……但最终,她凭借自己努力,先是进入摩门教办的大学,后考入剑桥,成为历史学博士。
本以为《乡下人的悲歌》中所写的美国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已经封顶,对比此书实在相形见绌。书名《受教》,其实写她怎么自学考上名校,又如何接受教育的篇幅并不多。而是更多地用平静又富有诗意的笔触记叙自己的整个成长历程和走出大山之后的数次思想挣扎。教育改变命运,但并不意味着改变完就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亲情的羁绊并非非黑即白,Tara必须面对的是自己的身份认同之路,每前进一步,就更把自己推向与家庭决裂的边缘,让自己更加孤身一人面对整个陌生的世界。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并不回避,不断寻找解决方法,我想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而获得博士学位并不是。
这本书最近很多公众号都推过。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这本书记录了她之后诉诸法律、媒体,却屡遭碰壁的经历。
这本书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对我,也是一次思想上的矫正。因为翻开书之前,我几乎预设作者是一个性格软弱,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然而,一开篇作者就写到,她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有主见,敢作敢为的女性。“我曾游历过大约六十个国家,也曾报道过哥伦比亚游击战,探访过秘鲁种植可卡叶的热带丛林……我在这些边缘国家的偏远之地逗留、采访,从未遭遇过危险。真正有危险降临在我头上的,却是在亚洲以安全著称的我的母国——日本。” 标题“黑箱”如同一个巨大的隐喻,这是否就是我们生存环境的现状,而我们自己不仅不自知,还因为自己的偏见戴上有色眼镜。这令我想到上野千鹤子在东大开学典礼上的那段著名的演讲,里面曾说:“请不要只为了一己输赢而努力。请不要将你们所获得的优越环境和能力,用来贬低那些没有你们那么幸运的人,而是用来帮助这群人。最后,请你们不要逞强,勇敢承认自己的弱点,互相支撑着活下去。孕育女性学的正是女权主义这种女性运动,但女权主义绝不是让女性像男性一样行动,也不是让让弱者变身为强者的思想。女权主义追求的是一种身为弱者也能受到应有尊重的思想。”
这段话很容易令人误解,我理解她的意思是,真正平权的社会,是不需要努力成为强者,也依然能够获得尊重。
除此之外,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不仅敢于直面深刻的伤痛,对不公正进行坚持不懈的挑战,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呐喊的层面。最终转化成的不妥协的能量,以及通过不断反省总结,逐渐清晰的斗争策略,在我看来是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不得不说,西方女性主义著作多属于此类),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尽管中日两国有诸多差异,但在“厌女”这一话题上,可谓一丘之貉。
当然,如果女性把这本书当成一本解气的作品,未免太肤浅。而男性也不应停留在读了之后觉得很不舒服的层面。上野千鹤子这本书其实指出,厌女的社会,并没有赢家。如书中“男性同性共同体”理论,表面上看是以厌恶、排斥女性而基础的。但实际上,排斥的对象不仅仅是“你是个女人”,同时也是“你不像个男人”(里面举出了很多现实案例)。而至于什么样才像个男人,我想我无需多言,这就像规定必须裹小脚才像个女人一样,这道隐形的枷锁却时常被人忽视。
同时,我也尤其赞同里面说的:即使是女性主义者,也必须承认自己也有厌女症,因为身为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察觉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试图通过与男性同化来解决问题)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如此一来,若清醒于自己所处的地位,那么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平权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事,它其实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
这本书其实是温伯格逐一检点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之后,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的作品。同时,他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书很薄,一小时其实就能读完。只是万万没想到,读这本书时居然多次嘎嘎大笑。不信请看截图,这似乎是继多年前读钱钟书《宋诗选注》之后唯一一次读这种书乐不可支。温伯格先生,您真·高级黑。




抛开逗乐的文笔,回到书本身,这是我迫切需要的那种既有逐字逐句的精读,也有中西文化之对比,还通俗易懂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它带来陌生化体验。王维《鹿柴》一诗,在被另一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竟被挖掘出如此多背后隐藏的,我们中国读者往往“习矣而不察焉”的含义。且通过翻译的对比,进一步印证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差异在实际运用中会形成的结果。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这本书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对诗歌的教条般的解读,又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案例。
多抓鱼抢了数次才到手,五部尤金·奥尼尔晚期的剧作,后面还选有几篇奥尼尔谈对话剧的看法以及他的家庭介绍有助于了解他的创作背景,里面有段引用很能揭示他这几部剧作的主题: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沉醉,
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
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五部剧中,最爱《月照不幸人》(乔茜的形象塑造堪称经典,前面几人插科打诨的幽默对话和乔茜与杰姆在月夜如忏悔般的长谈形成鲜明又动人心魄的张力),其次是《休伊》和《送冰的人来了》(群像塑造很见功力,其主题搁今天来说就是戳穿拖延症患者的白日梦)。不管哪部,对小人物的刻画都活灵活现,对其命运的刻画也都充斥着悲观和虚无,大概和奥尼尔的家庭、所处时代和与底层打交道的生活经历有关,经历大萧条以及二战,传统价值体系崩塌,人们深陷各种问题——家庭的、个人的、社会的——无法解脱,只能用酒精来自我麻醉,来借此重返昔日的荣光。这本翻译得还是很接地气,唯一的缺点就是错别字太多。
不能说多喜欢波拉尼奥的诗,但需要承认,阅读过程甚是独特,像是掉入急速旋转之万花筒,时间被上了发条般快了好几倍,跟着波拉尼奥跳上卡车狂飙突进,一路领略暴乱、阴谋、革命与逃亡,又冷不丁被屈指可数的抒情截获,停留一个刹那。虽然说并不喜欢这种破碎的甚至是没什么章法的、有意摒弃抒情的叙事诗风格,但那种混乱、癫狂倒是自成一派,或许如马尔克斯所说,我们觉得是魔幻,但这正是他们在拉美所经历的现实。
在你的额间印刻你的美丽容颜(最喜欢的一首)
我试图遗忘
雪中出现的身影
当我们所有人都独自一人在公园
在篮球场后的小山
我说站住
她回过头:
雪白的脸因高贵的心而燃亮
从未见过这样的美
月亮远离大地
从远处传来高速路上汽车声:
人们在回家路上
我们所有人生活在一条电视广告里
直到她拉开雪的层层帷幕
让我看见她的脸:
世间的痛苦和美在她眼神里
我看见雪上细微的足迹
我感到脸上冰冷的风
在公园的另一头有人打着手电示意
每片雪花都活着
每粒虫卵都活着并做梦
我想现在我将永远孤独
但雪下着,
下着而她并未走远
-
ଘ(੭ˊᵕˋ)੭*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28 04:16:39
-
ଘ(੭ˊᵕˋ)੭*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28 0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