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诊所•精神病有多可怕?(下)
本主题分上下两篇,重点解答如下问题:
上篇戳这里:心灵诊所 · 精神病有多可怕?(上)
-精神病与神经病的区别为何?
-精神病患者是否具有危险性?
-精神病的病因为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患者?
-探讨精神病污名化的问题
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精神疾病、从而减少对精神疾病的偏见~~
第3则
-精神病的病因为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患者?-
上一次,我们向心理学专业学生收集了他们所见过的社会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误会,其中有一位提到这样的经历:
“过年回家,有个亲戚自认在医院工作,和我说:“女孩子,不要做心理医生,天天和神经病打交道,以后你自己也变成神经病了!”
听到首先觉得很气愤,觉得他们实在是专(wu)业(zhi)又体(zi)贴(da),偏见实在太多了……对性别、对精神疾病、对职业……虽然可以理解他们会这么想,但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我能够理解这位长辈的担忧,毕竟精神病患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被妖魔化的。听到这样的嘱咐,我能够体会到嘱咐者的关心爱护,但同时也想叹气。
大多数人是对精神病患者深感恐惧的,首先是由于误解了病人具高攻击性,其次是误解精神病可能会给其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误解为有一定的传染性。从患病原因来说,有人指责病人的“抗压能力差”,也有人指责是父母养育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致。其实这些都不是患病的主要原因,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患病的原因与生理有相当大的关系,脑部的神经病变、遗传因素等等,环境虽然也是致病因素之一,但是并非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也就是说,急性期过后与精神病人相处是基本安全的,当然也不存在传不传染的问题。
第4则
-探讨精神病污名化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先来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污名化是什么?就是当你提到这个词或者这类群体,就觉得不是好角色。换言之是被人破了脏水。
当你用精神病这个词骂人时,本身就是一种污名化。我们不会骂别人是肠胃病、妇科病,反而这些病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但是精神病却被认为是一种赤裸裸的指责。你可能觉得不过是一句玩笑,而玩笑背后却总有人被捅一刀。
台湾作家林奕含在去年不幸离世,她的故事广为人传。作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她曾经在自己的婚礼上勇敢地致辞:关于她的病与她的人生。就提到这样一段经历——她就读中文系的时候,曾因为抑郁症而严重影响学习、考试,很多同学认为文学与抑郁相连是件很酷的、颇具文艺气息的事情,竟因此羡慕她患病;老师则不同意她因抑郁症而请假,不相信她的病情,甚至厉声厉色地质疑她说:“我看你精神状态挺好的”,其实那时的林奕含已经因患病而难以看懂简单的汉字。为了避开周围亲友的冷言冷语、担心受到歧视,她身为台南人却要到台北来看病,巨大的痛苦无人理解,好像这一切都是她自作自受一般。
当你本来就因疾病深受其苦,对生活丧失了指望和期待,原本好好的日子变得一团糟,想东却只能做西的之后,你的亲朋好友因此而远去,那将是怎样的悲凉和痛苦?精神病只是一种疾病而已,这种疾病与身体任何一处疾病一样,都是患者本人无法控制、值得我们关心照顾的。
作为家人,我们理应支持和照顾;作为擦肩而过的路人,我们同样可以本着基本的善意,送给对方一个微笑。你可能想不到,这微笑可能变为一束光,驱散本会漫无止境的黑暗。
至此,心灵诊所最后一期与大家说再见~
但是别担心
对于心理健康的议题
谈谈的伙伴们都仍然在努力
谈谈也会一直陪伴你
ღ( ´・ᴗ・` )比心
本文为谈谈咨询室(微信订阅号:ttzxs2017)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资源
如需转载、如有侵权请回复后台“留言板”咨询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哟~)
心理|感情|哲学|情绪|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