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解香行
小满之气,初五日吴葵花,次五日靡草死,后五日小暑至——天气当真要一步步热起来。而且暑湿将至。
此时当用何香、以及如何用香呢?

无论早期祭祀直接焚烧用香,如“禋”或“柴”: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尚书·舜典》)
还是日后生活用香最成熟的宋明两代流行“隔火熏香”,例如明人文征明(1470-1559)《焚香》诗中细腻的呈现了这一至境:
银叶荧荧宿火明,碧烟不动水沉清。
纸屏竹榻澄怀地,细雨轻寒燕寝情。
妙境可能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
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

那一叶荧荧独火明明中,是“中有兰绮,朱火青烟”(刘向铭博山炉),是“朱火然其中,青烟扬其间”(汉乐府),是“沉香火暖茱萸烟”(李贺)、“但见香烟横碧缕”(苏轼)。
甚至包括佩服于身体的香包香囊,熏衣熏被的香炉香球——凡此种种,无不指向一个鲜明的香性质:
这号称最能将养阳气的物品,她的最美好的性质的凸显——同样需要至阳、需要温度!

温度,实是香生活的激情状态。
犹如宗教也需要宗教激情。
原本从“黍”从“甘”的“香”字通过层层演化,“黍”简化为“禾”,“甘”转化为“日”。
缘何为“日”呢?这“日”毋宁就是“香”本自具足的纯阳至性,如大日慧光辉耀自心,以清净光热熏发戒定真香,启发众生内心深处本自俱足的清净性种。光明发越,勇猛精进。心香一瓣,法界蒙熏。奉不灭之精诚,探自性之究竟。

《水仙操》是古琴名曲。《琴苑要录》曰:
水仙操。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莫。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乐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作此歌。
此处所谓“移情”,毋宁也是转化凡情、俗情、世情,以成与道合一之真至激情。唐人李咸用再续《水仙操》,有谓:
琴心不喜亦不惊,安弦缓爪何泠泠。指底先王长养情,曲终天下称太平。
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此处所谓“自然”,依是冥然合与道、超然会于真,所养之“情”,亦不当作俗解,同样指向超越、汇入圣境。
这是有温度与激情的季节,趁此暖风熏至,雨湿将临,何妨解行并进、来一炉隔火熏香呢?

隔火熏香对香灰质量要求很高,要洁净、要松软、要通气性好,犹如精神质地的柔和质直。常用松针、荷叶、杉木枝、宣纸煅烧成灰,防潮密藏。若久未得火,潮气过重,需先烘烤去湿方能使用。
隔火片需传热性好,亦要美观实用,仿佛“犹如泄瓶”的传递与接收精神。常用材质有陶片、云母、玉、银、石、瓷、铜等。

隔火熏香所用器具不以材料珍希和价格贵贱而定,关键是“清雅”,犹如兰熏玉洁的精神结构。古人所用隔火片多有自己制作的,陶片瓷片、云母苍玉,做出造型,雕出纹饰,其薄如纸。
隔火熏香可使香气更其温润醇和,没有烟火气和燥气。犹如静定平和的精神素质。
香炭原料质地好坏会直接影响隔火熏香的效果,故香碳制作及用料均十分考究。常用原料有降香、蜀葵、茄腿、定粉、大枣、枣木炭、梨木碳等。这便是绵密用功的精神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