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于父母的餐桌礼
老公经常嘲笑我,说我们那边太讲究礼节了。我也经常自嘲。以前特别受不了老家人际交往的各种事无巨细的礼节,仿佛稍不注意,就犯了禁,结果就是遭到对方的不爽和圈子里的说三道四。因此经常跟家人抱怨礼节太多太繁琐,嗤之以鼻。
抱怨归抱怨,抵制归抵制,只要回到那个环境,还是会入乡随俗。现在脱离环境太久了,很多礼节基本忘的差不多了,有些可能有模糊的印象。
比如过大年前几天,亲戚间辈分低的先向辈分高的家庭送年节,送的东西还有讲究的,不是随便送的,要有肉,有糖,好像代表什么含义,这是小时候的记忆,长大些,同一个礼节还保持着,只是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民俗的变迁,送的东西也跟着变了。
再比如亲戚朋友住院,去医院探望,必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去,就是骂人的。还有个什么日子,必须是下午去,不能上午,我的妈,晕掉。印象中有个表弟在晚上去送礼,被那家人给骂了出来,后来亲戚见面,还经常当做反面例子来唠嗑。
等等吧,非常多的礼节和讲究。对于向往自由的我,感到无比束缚,几乎没有过好感。
嫁给老公后,老公的家庭,非常自由,家人之间的相处,特别舒服,没有禁忌,想干嘛干嘛,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家人不会在意,不会说你不对,不会管着你。只要没犯什么道德错误,几乎是没什么礼节的。全凭心意。当然,整个广东还是很多礼节,比如广东发红包,竟然有几块钱都能包进红包里。广东归广东,老公家里归老公家,婆婆有次就告诉我,说你在家自由点,别客气,想干嘛干嘛,说她自己没读过什么书,从小没有父母,没有受到教育,啥都不懂,因此不知道有些什么讲究。
当然,婆婆说这话是真的,却是一半真,她确实没读过书,但思想之先进和丰富,却是我特别敬佩的,比很多读书人都强。以后若是有心情,再单独一篇讲讲我喜欢和敬佩的婆婆。
回到正题上来。通过两家的对比,虽然很多礼节被我所不齿,但是有些礼仪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也关乎了礼貌和感情的体现,可能也是一种仪式吧。下面就我记得的,小时候父母教给我们小孩的餐桌礼仪来讲一讲,不记得的,以后想起来说不定会补充。其实印象中主要是妈教的。
1、开饭前,即使有些菜炒好了,也不能自己挑起来吃,要等全部做好了,一起吃。
这一点,我就经常对着干了,妈或姐炒好菜放在背后的桌上时,我经常偷吃一块两块,有时被妈抓住,就是一顿教训。
而婆婆家就截然相反了,炒好菜后,只要我现身在她旁边,她就会很热情的用筷子挑起来一点给我试,如果是肉类,还会单独搞个碗,饭菜虽然还没熟,但熟了的鸡腿鸭肉之类的,先盛给我和老公吃,我们不吃她还小小内疚下怕自己做的不好吃。
2、必须全家人到齐了餐桌上才能吃,有一个人在忙或者临时有点什么事(比如上厕所或者邻居来找正在说话),也必须等,哪怕菜凉了,也不能先吃,所以小时候就形成习惯,当饭菜快好时,就一个个叫,客厅里、院子里、房间里此起彼伏,响起叫吃饭的声音:爸,别浇花了,准备吃饭了;弟,别玩了,要吃饭了,快过来;姐,别写了,吃饭了。如果人没到齐,还要喊第二遍,声音会更大。
齐齐整整,一个不落。
回到老公老家就不一样了,只要菜快上齐了,婆婆就会喊一声,人没齐,没关系,桌前坐了一个人,也可以开吃,人都是陆陆续续过来吃。有时最后一个过来时,第一个入座的都已经吃完了离座了。公公婆婆和老公弟弟弟媳或妹妹女婿都不会觉得有什么。这是不是巨大差异?
3、必须长辈和客人先动筷子,晚辈和自己人再依次动筷。小时候遇到客人时,经常下筷前跟爸妈一顿客气拉扯,我等不及,先动筷夹菜,餐桌上立马被简单训斥,父母向客人道歉;事后自己家人在一起时,就会说教,说我没教养,不能这样子。小时候调皮,我都被训过无数次了。
婆家这边就没这些规矩,都很随意。有时候我还不好意思,一般都会等到长辈先。不过看不惯婆家亲戚的小孩,虽然喜欢他们,但是他们不讲礼的,餐桌上都是小孩先吃,再大人慢慢不急的夹菜,我内心觉得这会给小孩造成不好的影响,应该以长辈为尊,而不是以小孩为尊。不过婆婆家人都无所谓,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暗暗下决心,以后教育自己小孩,一定要遵守这个礼节,在小孩面前树立长辈优先、长辈重要的观念。
4、夹菜看准了夹,不能在菜里面挑来挑去,那样非常不礼貌,会被严厉禁止。
这样有个坏处,就是,比方眼睛看到那是一坨瘦肉,但是夹到碗里发现,竟然是沾满酱汁的肥肉,而我不吃肥肉,又不能放回去,也不能扔,会被斥浪费粮食,小时候就会很痛苦的没办法的吃进去,磨炼眼技,告诫自己下次一定要看准了夹。不能只能自认倒霉。
婆家这点就好很多了,不会管你,不过大家也不会一直在盘子里挑挑拣拣,还是一次性夹菜的概率多。
5、老家有互相夹菜的习惯,晚辈给长辈夹菜,代表尊敬,夹的越多,长辈越高兴,认为晚辈孝顺懂礼。长辈也会给晚辈夹,代表喜欢,如果喜欢你,就会夹的越多。简单点说,就是互相夹来夹去,我以前特别嫌烦,嫌不卫生,更嫌如果长辈夹给我不喜欢的菜,我没办法还必须吃,忍痛都要吃掉,不然就是骂长辈的意思,不尊敬,是会被家族亲戚之间骂的。
要知道,我小时候挑食,最怕长辈给我夹菜,如果是爸妈,还能商量让我自己夹,如果是客人,我的妈,那我真是没办法,。优酷好在允许自己端着碗去旁边吃。我有时候就经常夹了菜,去别的地方吃,不跟客人一桌。村头的榕树下,经常有我端着碗吃饭的身影,一个人慢慢嚼。
6、食不言寝不语。这句话相信很多人相当熟悉。我们家也是贯彻这个,好在虽然老妈经常把这句话挂嘴边,但都是她和爸带头不执行,我们小的就更加热闹了,你一言我一语。只要不是说的过多,爸妈就不会说什么。可是有客人来就不行了,只准大家交谈,小孩在餐桌上要尽量闭嘴。
婆婆家,完全不同,最热闹交流最多的时候,就是餐桌上了,一家人似乎盼着就是这个时刻。
7、喝汤,必须要用调羹,而且只能用陶瓷调羹,如果拿了碗柜里的铁调羹或者塑料调羹,就会被说粗野,被要求去换。
喝汤的顺序上也有讲究,都是先吃完饭菜,最后再喝汤。而且喝汤,汤的成分少,还是吃汤里面的内容为主。这跟婆家差别很大,应该不仅是两个家庭的差距,而是两个省份的差距。广东这边喝汤,一般不喝汤里的内容,都是喝汤汁,就是汤里那个水,就算客人为了表示礼貌给你盛汤,一边里面也是水,客人认为把精华都盛给你了。但若在老家这样,人家是会当场走人的,汤水越少越好,认为精华就是煲汤里的食材。
8、喝汤吃饭,嘴巴里都不能发出声音,尤其喝汤,漏出一点声音会被认为粗鲁无礼。所以养成了习惯,到了这边,你越是有声音,声音越大,证明这个汤煲的越好喝,越是肯定主人的意思。
9、还有一点,老妈会教,不要做最后吃完的人,不要最后离席。至于小时候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也忘记了,养成习惯就是了。
10、想起来,关于夹菜,鱼、鸭、肉食等一些当地有分量的菜,有客人和长辈的时候,自己要少吃或者不吃,都是留给客人和长辈,这一点我也是相当不满,小时候跟老妈抗议过很多次,无效。
11、吃完后,碗筷要送回厨房,不能摆在餐桌上。婆婆家相反,碗筷都摆餐桌,方便收拾,老家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
12、吃的过程中,就算吐出来的尽量放到垃圾桶里,不要吐在桌上(这个现在改了,说的是小时候),要保持自己吃饭的那一角落是干净的。说起这个,特别想吐槽老公,如果老公看到我的日记,就算生气也要爆出来,他吃饭桌前总是弄的特别脏,吐的鱼刺啊骨头啊菜叶啊啥的,总是一堆,不管是什么菜,我这边永远干净,他那边永远让我不爽,为此我们就这个话题还讨论过,老公就委屈的问我是不是嫌弃他,唉。
想起来就写了这么些老家的餐桌礼仪,总而言之,就是我自己家里规矩特别多,礼仪礼节特别多,一度受不了,好在很多都习惯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父亲去世,家里年轻人越来越鼎盛,撑起整个家,因此很多青少年时期的规矩,日渐衰微,如果家里没有客人,规矩基本就没那么严格了,很多就是习惯使然。而婆家简单说,就是没啥规矩,没啥礼仪,一切随意,随心,无比自由。
都快写完了,脑海里又浮现出很小的时候的一幕:吃饭把很多米掉到地上,那时候的地,还不是水泥或者瓷砖或木地板,是土,被爸妈严厉训斥,印象中爸没发过什么脾气,但那次却很凶,对我不仅发脾气,还要求我必须一粒一粒捡起来吃了,天啊,地上是土啊,但没办法,必须捡起来吃。眼泪汪汪,也不行。委屈的吃完,爸还问我是否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要求?我说不知道,差点被打屁股,让我背那首诗,我背不出来,他就用现代汉语提醒“农民种地很辛苦,太阳很大”然后我就想起来,背给他听,他要我牢牢记住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不能浪费粮食。你一定知道那首诗吧?
这个应该算是当时非常痛苦的事了,泛起来的记忆,在30多岁的今天,依然那么鲜活,恍如昨日。即使曾经被丢在记忆之海中不曾想起,却会在某个时候,浮上来,就像现在。这是记忆的规律吗?不再痛苦,别样滋味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