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究要看着自己的偶像破灭
公众号:周小悦碎碎念
最近王源在餐厅抽烟的照片上了全民热搜,几乎所有的营销号,甚至连一些官方微博都在转发,比中美贸易战还引发关注。最后本人出面道歉认罚才算平息了事件。但还是很多人都表示要脱粉了,还说没想到他居然是这样的人。虽然我也很讨厌公关场所有人抽烟,我个人也不是他的粉,但是还是不由得内心问一句,至于么?
但是想想,真的至于,他出道之后的人设是什么?阳光、青春、向上,健康。打开豆瓣或者百度百科,个人介绍一大堆,条条优秀,件件有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2000年生的孩子,2013年出道,14岁独立作词作曲,开始参演电影《爵迹》,2017年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教育使者”,是首位受邀联合国青年论坛的少年偶像;同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青少年30位之一。加上他参演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如《地久天长》还获得了金熊奖提名。如此优秀的演艺经历,无疑,他被塑造成这个时代众多年轻人的偶像和榜样。
抽烟这个行为,对普罗大众而言,确实没什么值得如此声讨的。就是在室内抽烟这个行为,不文明,没有素质,让周围的人吸二手烟。而这个也是对烟民的最基本要求,自己家里的父辈们因为添了新丁,抽烟也都很自觉的走出去。而王源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公共场合就更需要注意个人形象。他的职业是什么,是偶像。偶像的作用是什么,就是给普通人造梦且追逐的榜样。他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和要求。
王源在《我是唱作人》上唱着《世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崩溃大哭。我相信在他光鲜荣耀的背后,有他自己的悲伤和不可与人说的委屈。娱乐圈各种明争暗斗,以及三个小男生一路走来遇到的各种质疑和批判的声音,甚至刚火的时候,有其他演艺人员当众叫他们是“掏粪男孩”,13、14岁就出道的小男孩们也只是尴尬的笑笑。他们被人追捧,也遭人愤怼,一路走来,他们经历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他们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里看见了什么,是善还是恶,他们走到今天的每一步是自己的选择,还是背后更大利益的推动。我想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乎,他们只是需要被完美的呈现在大众面前,耍帅,装酷,卖萌。
但是享有这些光环荣誉名声的背后,自然是要承担起众多拥护者挑剔的目光的。不仅仅是他们,如果一个艺人,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而只是通过其人设获得好感和粉丝,那自然就有责任维持好自己的人设,这样高薪的职业,自然是要付出的比旁人多,牺牲自己的生活也是难免的。粉丝们维护他说,其他明星也抽烟,为什么独要针对他,揪住他不放。因为其他明星从没走乖乖仔的人设。即使抽烟这个行为不代表人品有问题,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且在室内抽烟给别人的生活健康造成影响,并不代表他是个十恶不赦,品行恶劣的孩子。但是就是因为太完美,所以一点点瑕疵就会特别受人瞩目并且批评,因为他在这一路发展出来的路上,已经不完全属于自己了,他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长大,被众人赞扬,自然受大家批判。
不是对明星的要求太高,在中国内地,做明星已经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电视剧有人配音,打开电视,永远都是那几个声音在谈恋爱,有的时候甚至都不用本人出演,直接抠图。总有人心疼在综艺节目中受伤的明星,想想他们上一期节目的收入,我觉得还是多心疼心疼辛苦赚钱养你,还要让你追星的爸妈吧。
就像前不久,我才在某视频网站把春节档大热片《飞驰人生》看了,当时看完就想写篇影评,想表达的大概意思就是青春期的时候喜欢过韩寒、郭敬明这样的青春小说家,但是现在已经完全提不起任何关注他们的兴趣,他们也都从文学创作改做大荧幕导演。韩寒在微博上写过几篇转发量很高的长微博,也能看出写作功底还是有的,就是做导演,电影看得我很尴尬,他的身份从作家,变成赛车手,导演,开网红文艺餐厅,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国民岳父”。
韩寒的三部电影,在豆瓣的平均分在7分左右,过了及格线,但我觉得多少都有些感情分在里面,算了,我们年少时的偶像,还能要求他怎样。他在我初中的时候因新概念作文一夜成名,严重的偏科,帅气不羁的样子,对教育制度的批判,使他一下子成为我们那个年代,无数少男少女的偶像。无论是赞美还是批判的各种声音一下子涌出来,即使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韩寒也真的是火了。偏科的学生也拿他举例,言下之意就算理科不好,也不代表自己不优秀。只是偏科的孩子常有,但韩寒只有一个。
我也有过一段沉迷于他的书的时期,高二的数学课,也严重偏科的我,捧着他的《长安乱》,藏在桌独里,看的肩膀直颤,张着嘴巴躲在教科书后面干笑,借我书的同桌不断的用眼神提醒我,不要太过分,免得被没收。但是现在这本书还是在我家躺着,因为和同桌打了个赌,如果他输了,就要把这本书送给我,虽然同桌是输了,但是高中毕业后,我就没有再打开过,因为只是好笑而已,就像他现在的电影一样,只是为了让你笑。
他的电影就像他的书改编成的一个个笑点,你知道主角在哪里要出丑,在哪里会反转,好笑,但不有趣。他的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配乐。他会用我们那个时代的音乐一下子带到回忆的情怀里,加上了听觉的滤镜,电影的好感度就又上升了,因为他太知道自己电影的受众群是哪些人。他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本书就是《通稿2003》。没记错的话,这本书是批判中国教育制度的。淋漓尽致,幽默犀利,鲜明老辣,是他的一贯风格。现看来,他从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应该表达些什么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大学的时候微博开始兴起,他成了一个段子手,和网友插科打诨,写出过几篇令人印象深刻的长微博,生了女儿,我开始觉得这个青春期的偶像已经开始走向了30岁中年男人的步伐,渐渐也取消了关注。其中也有几次新闻又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也都不是什么正面积极的消息,开的餐厅也因各种问题上了热搜。慢慢那个执笔走天下的少年消失了,他的话语不再是你所需要的犀利,他的生活开始变得普通,他渐渐像一个生意人,而失去了锋芒和才华。
但是反观自己这二十余年走来,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慢慢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开始变得随波逐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是初心尚有,何为始,如何终。我们看着他们从偶像的泡沫光环里破灭,又何尝不是看着自己的生活走向苟且。从想做独一无二的人,变成了芸芸众所,平淡无奇,碌碌无为。“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我曾经以为自己是风,但现在我知道其实我们都是草。”
我也在2009年的秋天去上海看了东方神起5人的最后一次演唱会,在上海火车站熬了一整夜。随即不久,3人离开,东方神起成了2人组合。而不久前朴有天因吸毒被抓。当时出道时对他的介绍是美国音乐获奖回来的天才少年。却一路走到了牢狱,当年他站在舞台上受到万人欢呼的时候,可有想到这一天。就像王源问粉丝:大家看舞台上亮吗?粉丝:亮。王源:但我看你们其实很黑。我大学的时候参见过一次比赛,我站在舞台上,需要邀请台下的同学上来一起合作,排练的时候没想太多,等到演出太多,当我说愿意的举手,我看见台下乌黑一片,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举手,我的表演是否可以继续进行,内心一阵恐慌。我想,这大概就是明星和粉丝之间最远的距离吧,你们站在我的面前,我却看不清你们的脸,不知你们的表情,对我是喜爱还是厌恶。只知他风光无限,却不懂其遍体鳞伤。
我讨厌每年的4.1,全民都在缅怀纪念张国荣,他一下子成为了所有人的美好回忆和不可替代的偶像。而在他自杀之前,多少人因为他的性取向,和在演唱会上的奇装异服嘲讽他,谩骂他。他说他这辈子从未做错过任何事,为何要这样对待他。于是选择从酒店顶楼一跃而下,离开这个刻薄而无情的世界。他用生命来重新唤起人们去发现他的可贵之处,只是为时晚矣。他的经典和完美在于他的死亡。因为他不会再犯错,他不会变老变丑,不会渐渐被人遗忘,他的美好停止在他落地的那一刻。
孩童时期都爱吹泡泡,看着大大小小的泡泡飞上天,在太阳的折射下,透着不一样七彩斑斓的光。偶像就像那一个个泡泡,他们原本平淡无色,在我们像阳光一样的滤镜下,他们变得缤纷烂漫,充满幻想和美好。但是泡沫终有一天会破灭,而我们依然是我们自己,我们还在现实里,拿着那个泡泡瓶。
“这世上除了我
只有千万个你
逃离那些让你
波动情绪的事情
每天都笑着暖的像太阳
可是否是真的快乐呢
是否你有看过我
独自难过的生活”
-----------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