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
过几天就高考了,高考过后要志愿。
我填过两次志愿,一次是初中毕业后,一次是高中毕业后。
我是1985年中考的(考号0303),考试时间好像是六月底的两天,分数出来是7月16号左右,那时学校已经放假了。
我们离学校有十几里路,要走到学校去看分数,早饭后,同一个村里陆云国过来邀我一起去看分数,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他小学三年级就和我同班,学习一直傍着我,比我要努力要用心,当然得到老师的表扬也比我多,我是那种喜欢玩的,玩起来就不知道什么了,前几天回家,父亲还和我提起我上初中时老师对他说的话。
我们三个人出发8点多,十几里路,到学校十点半,找到老师查了分数,我六科480,够上了一中和中专的分数线(一中和中专只取应届的,一些同学为了保证,就在初二留一级),其他两个比我的分数低一点,一个上了普通中学,一个没有上,有点淡然,中午陆云国带着去他姐姐家吃的炒饭,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一两天又到学校填志愿,那个时候上中专转户口(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每个月还有18块钱的伙食补助,毕业之后包分配,中专有师范和卫校,抢得很,卫校在沙市,师范在浠水,一般要找关系才能上中专。
上高中就没有这些条件,不过可以考大学,也可能考不上,有一定风险,所以选择上中专要找关系,我是有点关系,但是根本没有想过当老师,就填了一中,后来还去做了个体育测试。
三年后,1988年的夏天,高中毕业,7月789三天高考完(考号121290117),12号估计分数,15号填志愿。
填志愿提前一天发了个草表 ,高三要求每个学生订《湖北招生报》,最后一期上有各个学校和专业在湖北招生人数,就选了一些学校,自己作主。第二天,誊抄在档案袋的背面,中间有抄错的,涂改得有点乱,后来让同桌张颂帮我抄剩下的部分。
估分数和填志愿,基本上是盲人摸象。
我高考的时候,村里有个熟人,毕业后分配到一中教书,那年监考,所以每科考完之后,我就从他哪里借来试卷,赶紧和同学对答案,估计分数
所以,有的同学分数估计的比较高,最后实际差很多,也有的估计比较差,实际高的,这些对填志愿都有一定的影响。
那一年湖北林林总总的招生总人数30492人,全省8.8万参加高考。(2018年全国高校录取791万人,相当于1988年的12倍;2018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是76.25万,比2018年高考录取的总人数还要多10万人)
我是1982年小学毕业,那个时候农村,大概只有一半的学生可以考入初中,考不上的辍学回家了;三年之后到1985年初中升高中,全县9000多人,估计也只有900到1000人左右升入高中和中专,其他同学少数复读,大部分都回家种地;三年后到1988年高中毕业,在1000人当中,能上学的大概也只有350人左右。
我估计了一下,当时的一个县,如果从1977年小学一年级开始15000人算的话,到1988年高中400人走出来,差不多3.3%的比例。
招生有计划内的,有定向(分配到偏远地区),委培的(单位出钱),自费的,还有电大等等。
各段分数差相不大,命运却千差万别,放到现在基本上都可以上一个好的大学了。
教育产业化之后,基本上是一个大跃进了,现在200多分就可以进入高等教育序列,不知道是育人还是害人,一些虚的专业(如电子商务,行政管理)可能问题不大,如果是理工科,基本上是达不到要求的。
我估531(实际522,偏差不是太大),这个分数,对照前一年分数线,看了一下,好的学校没有机会,就找好玩的地方,离家越远,有好风景的地方,看了一下,就北京和南京,北京填了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填了南京农业大学,还有个南京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有个旅游专科学校烹饪专业在湖北招两名,想去,没有敢填,还有远洋的,出海时间长,无聊,也没有填,另外填了几个军校,和警察学校,后来因为要军检,没有人通知我,也就白填了。
去年夏天,和少年从中山陵下来,坐公交车第一站是许家坊,看到南京农业大学,我对少年说,当初差一点上了这个学校。
第四批是师范专科学校,基本上是打保险的,班上同学基本上都填了,我空了第四秕没有填,师范和医学,觉得太束缚人了,想都没有想。我们班最后有八个同学上了师专,当然现在也不错,我填了孔村,是因为我祖父以前从事的职业,名称差不多。
后来遇到一个女生,聊起来说也是想离家远一点,好玩一点,也误打误撞跑到了孔村。
马仔是在广州中山大学上了自费,上了两周课,然后他父亲跑去把他拉出来,送到了孔村,睡在我的下铺。
1988年是最后一届估分数填志愿,后来都是分数出来,分数线出来以后填志愿,按萝卜填坑,好很多。
填完志愿后,档案交到县招生办公室,按照分数线分批,一批一批的往省招办递交档案,档案被录取的人提走了,就录取了,没有录取的打回来,跟下一批再投档。
我从孔村毕业回到武汉,单位后门一出来就是湖北省招生办公大楼,招生的季节武警在站岗,外面堆着很多人,平时还是可以随便进去的,在高考之后的一两个月,这栋楼决定了许许多多年轻人的命运。
我最后被提前提档到孔村了,那个刘老师我们后来还去见过。
不过,孔村那个时候还是个比较好的学校,荒芜,自由,有好吃的白面饲养,酱排骨,饺子,全国招的生,人不多,一年就招120名,还有补助,清一色的绿军被,两场,褥子,枕头枕巾,水瓶,脸盆,算是比较好玩,睡觉打闹的多。
现在的孔村大了很多,人也多了很多,至于学校,落了毛的凤凰。
胡耀玉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