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的存在主义疗法
概念
人类将自己的发现与意见储存在“概念”中,于是具有了抽象与归纳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从此能够为理性所辨识、规划与传承,赖于此,人类生产力的效率急速增长。

效率、概念化与工具化
“效率”本应作为一种工具存在,为了解决人类与物质世界的矛盾,让人类得以从“生存”中解放出来,尽可能获得自由与闲暇。但是在资本主义兴盛,以“扩大再生产”(reproductivity)为母题的时代中,“效率”却由工具摇身一变,成为了本体。而对效率的无限追求,使我们成为了“效率”的工具。
从经济学上讲,整个世界被尽可能的概念化与工具化,是“效率”作为本体的必然选择,因为概念化可以减少成本。尽可能的用概念将世界中“物”的功能给标注分类,效率就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你不需要知道一把“剪刀”的构成,也不需要知道它是如何制作而成,你只需要知道被概念化的“剪刀”本身它所具有的“剪开东西”的这种工具性就足够了,而这种工具性,也是“效率”所认为的这个物体的本体。
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纯粹的“物体”因为不具备自我意识,对这种概念化工具化并无意见,从社会与国家层面上看,追求“效率”本身也无可厚非。
但是同理,在效率的要求下,人类本身,无法避免的也会被分成无数种“概念”,无数种“工具”,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而现代个体所面临的精神世界的困境,也恰恰发端于此。

人作为一种工具
作为客体的工具化异化
就和剪刀一样,我们不需要了解一个送餐小哥的为人处世,他喜爱或憎恨着的事物,也不需要知道他在送餐途中经历了些什么,只需从他“送餐员”的身份中,知道他的功能并使用就够了。概念化对人作为客体的异化在于,它割裂了人们之间原始、本真性的了解与理解,要求着我们将活生生的人变成彼此利用的工具,这种对待工具一般冷冰冰的态度,你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甚至也在潜移默化的使用着它,而它也正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许多的矛盾与悲剧的起点。
像对待工具一般对待他人,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第一层异化。

作为主体的工具化异化
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生产过程分离。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人类与几百年前所从事的工作已经大大不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大概率上并不是用于满足自身需求,人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颗螺丝钉,我们赖以生存的“劳动行为”被效率为本的社会分工给割裂开来了,这种被规训而非自发的劳动将我们的本真性撕开,人们偶尔在工作中体验到的那种虚无与无意义,实际上就是这种异化造成的。
要求自己成为工具,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第二层异化。

存在主义疗法
现象学悬置与现象学还原
19世纪末,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发明了现象学( phenomenology )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ontology)调转了一个方向,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大多将本体与客体分开来看,而现象学打断了这种主客体的链接,重新建立了“我”与世界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与世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胡塞尔进而提出了一个简单却又令人醍醐灌顶的方法,用以破除古典哲学中“我”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物我体系:现象学悬置与现象学还原。
悬置(Epoché)(ἐποχή、epokhē,“suspension”[1]),或译为“悬搁”,是古希腊语概念,在哲学中意指对于不自明之物中止判断,借此此达到不动心(Ataraxia)、免于忧虑和焦虑的状态。此概念由皮浪学派提出。---维基百科
现象学悬置,意味着将概念与实体剥离开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一颗树的时候,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做出一个判断:这是一颗“树”,当我们想到“树”这个概念之时,脑子里出现的那颗“概念化”的树,以及它所代表的“树”这个概念的纯粹理念,已经将真实的树给概念化了,而现象学悬置要求我们,先将这种判断先放置到一边。然后用现象学还原去打破这种似乎是自明的概念化理解,切身的用眼睛去仔细观察这棵树的色彩变化,用手触摸它枝干的肌理,用耳朵感受它被微风吹拂后,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用其为人类意识显现出的现象参与到这颗真实的树的存在之中,而不是粗暴的对它进行简单的概念化判断与归类。
要需要注意的是:在胡塞尔的理论中,这种经由现象学还原过的真实的树,其与“树”的客观本质之间仍然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胡塞尔认为人类存在着能够领悟本质的先验(简单理解为先于经验)自我。而作为存在主义领袖之一的萨特,在赞颂胡塞尔“悬置---还原”这一哲学方法的同时,也在反对他的这个观点,萨特认为:人是在存在中构成其本质的,人类的本质是由其存在的不断显现而不断变化着的,这也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含义。相比较而言,胡塞尔认为在现象学还原后,每个人对某物本质的认识是相通的,而萨特承认人类意识的主观性,也就承认了这种还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可能是不同的。
在当代生活中,被物化工具化的我们,想要改变这种异化,则需要从用这种悬置---还原的方法去对待他人做起。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关注的友邻 @刀豆的豆 写的日记《地图上的小人》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
https://www.douban.com/note/720115985/
这是“悬置与还原”的绝佳示范,也是我想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外卖小哥在友邻的心里并不为其作为概念和工具的“工作”所累,而是真正的作为一个人去体察了他的行为与心路,两个人建立的链接也就脱离了冰冷的工具性,“注意安全”这小小的四个字,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治愈小哥的忙碌。
而在建立了新的链接之后,这种链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治愈自己,因为理解他人,最终的指向也是理解了自己的某种可能。
【顺便推荐这位友邻的画(可在她相册中找到),在我看来,她的画以难以言喻的方式直击着这个时代的要害,非常的“本质”】

逃离异化
根据存在主义的主张,为了逃离日常生活中的异化,我认为可行的方法会因人而异,但是也会遵循一定的原则:
1.以效率---金钱---成功学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它对人的评价标准也会是工具化---消费---成功,考察自己有多少需求与行为以及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类似于这种社会规训中,尽可能去除其中并不符合本性的非自发行为。
2.尽可能多的参与能够为你提供“心流”的活动,心流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你将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等正向情绪, 当你处于其中之时往往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根据这条原则,劳动本身自然也可能是逃离异化的方式之一。
3.亲近自然。
4.体察自我。
创作:摄影
作为这个时代中最容易参与的一种创作手段,同时也是最为直观的一种“悬置---还原”的过程:自发的摄影行为本身自带着一种强烈的悬置意念,它驱使着拍摄者拿走自己眼中概念化的偏见,逼迫着自身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直到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视角,摄影时,自我存在的展开,创造着与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链接,人也从工具性的异化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自由表达的个体。
拿起相机或是手机准备按下咔嚓的时刻,也正是你开始治疗自己的时候。

本真性体验:音乐
音乐本身,可以定义,但是非常难以描述,而且客观的描述并不能让人切实的了解一段音乐所带来的能量,如果我们仔细体察,可以发现,在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实际上也每时每刻都参与到了音乐之中,我们与音乐合为二为一,成为某种流动之物,让人暂时从概念化的生活中抽身而出,重新回到本真性的自我体验里。

面对自我:跑步
跑步将你的身体与心灵完全绑在一起,从跑步开始的那一刻,你的心灵将会负担起你身体的重量前行,而同时,也是你直面自己心灵,获得一种充满灵韵的绝佳独处时刻。有许多好的反思与体察,都是在我跑步的时候产生的。
结语
由于每个人的自我并不相同,以上的方法仅为笔者观察发现,并不对所有人适用,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解药。
存在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它要求着自我对其选择完全负责,但它也同时安抚着你,告诉你,在这个虚无而荒谬的世界中,你起码还有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