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源于传统?《中国意识的危机》立论上的困难

读林毓生博士的论文《中国意识的危机》,且将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批判五四精神的经典论述文本去阅读,读者能知悉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中最明确的论辩目标,最有代表性的立论主张,以及最严密的论述逻辑。
作为海耶克的学生,林毓生博士的论述呈现了保守主义思潮对华人知识分子产生的深刻影响,让我们能检视保守主义立场面对思想史研究时所采用的反思视角,明白不同思想立场就如视角万花筒,由此可折射出对立、冲突的五四历史图景。
作为从保守主义立场出发的一套经典著述,林毓生博士提供了一份完整、逻辑基本自洽的论证,但其理论尝试依然遭遇不少难题。本文尝试择其一二作简评浅析。
核心理论:激进思潮也源于传统价值
《中国意识的危机》的核心立论:五四知识分子采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革命立场,破坏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转化,无法应对西方文明入侵之变局,也是及后几十年运动灾祸的精神源头。之所以如此,实质是五四一代无法摆脱儒家“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文化传统的长远影响。继而以陈独秀、胡适之、鲁迅三人为例分析论述,尤以鲁迅之分析用力最深。
用心的读者能够察觉,林毓生批评五四一代深陷一元论和唯智论的同时,自己也以类似的立场,设定了一个倾向于整体维护传统文化价值的论述目标,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避免错误抛却中华民族特有的知识传统。为了达成目标,林进而在例证论述中选择性切换其批评层面。具体地,他选择针对陈、胡二人的论述逻辑矛盾,而对于鲁迅则选择主观诠释其思想情感阴阳面,以证明五四一代的知识理路的整体性错误。
实证困难与选择性论证
自然,林毓生博士的论述方式会招致不同层面的批评质难。在立论层面,何以证实儒家精神存在统一的、明确的、连续的影响,进而致使这种精神必然在五四一代内心中落地生根;此外,又何以确定五四历史的复杂精神内涵成为随后几十年运动灾难的精神内核,林毓生博士对此均未给出具备说服力的理据。
除此以外,林毓生在论述过程中对事实素材的选择性应用,也难以避让质疑。如其以《在酒楼上》论定鲁迅潜意识认同维护中国传统精神价值,他的论述中明显忽略全文荒凉的气氛主调,仅选取主角吕纬甫(疑为鲁迅自像)的部分言语、行动作主观诠释。
加之,林在论证中增添一些带有明显本质主义的概念定义,如文化入侵(否定不同文明在历史中的交互往还)、中西文明的本质差异、暗示一些专属于中华文化的人性美德等,都产生了“定义决定结论”的论证问题,难以取信于所有读者。
方法论上的釜底抽薪
不过,林毓生博士的确是一个立论清晰,在思辨严谨方面有高度敏感的学者。面对这些理论责难,他准备了一套釜底抽薪式的论辩策略:通过引入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概念“卡里斯玛”和小波兰尼的概念“支援意识”,尝试证成一种诉诸权威的“未可名言的知”的知识标准,否定主流(西方)学术界的实证主义检验标准,提倡反思对逻辑论证的迷信,从而绕过上述所有的批评质疑。
只可惜,这种论述方法何尝不也是一种逻辑自洽的尝试?在其对陈独秀、胡适之的分析论述时,何尝不是对逻辑论证执着有加?如是,林毓生的论述在主张与方法上产生吊诡的冲突。
公平地说,林毓生博士对肤浅的科学形式主义的批判,对唯逻辑研究方法的批判是有力的。只是他的方法论反思并不必然能为他的主要论述主张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