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名震京师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公元164年)
泰①博学,善谈论。初游雒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②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③。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④,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注释】①郭泰(128—169年),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人。名士,“介休三贤”之一。出身寒微,博通群书,口若悬河,声音嘹亮。身长八尺,相貌魁伟,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范滂在列)。官府辟召,都不应命。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拔英彦六十多人。建宁元年(168年),闻陈蕃谋诛宦官事败遇害,哀恸不止。次年正月逝,史称“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近万人会葬。按《世说新语》注:蔡伯喈为作碑,曰:“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初,以有道君子征。《泰别传》曰:“泰有人伦鉴识。题品海内之士,或在幼童,或在里肆,后皆成英彦六十余人。”②符融,字伟明,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名士。③李膺(110—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人。名士、官员。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八俊”之首(《世说新语》注:李膺、王畅、荀绲、朱寓、魏朗、刘佑、杜楷、赵典为八俊)。时学中流言:天下模楷李元礼。④自雒阳归太原,渡河而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