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书事:读书的计划与即兴
读书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容易培养的兴趣爱好了,无论你是读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漫画和杂志,甚至是沐浴露瓶的标签和路边的小广告,这都是在吸收摄入文字信息。
在《谈话录》一书中,王安忆说自己外出旅行时一定要带书,而且要带不容易读的书。因为太简单的书读得快,还没飞到目的地就已经读完了,没书阅读的时光对她而言是辛苦的,最后忍不住就读完了手边所有能找到的旅游小册子。
卡波特在接受《巴黎评论》的专访时,说自己每天都会把纽约所有的日报看一遍,还会看报纸周日版和几份国外杂志。至于那些没买的报纸,会站在报摊跟前看。他平均每周读书五本左右——正常长度的小说约莫两小时读完。
我常觉得,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如今的火爆程度,侧面反映了人们在阅读方面的衰竭甚至倒退。阅读文字是稍稍复杂的脑力劳动,相较之下,观看图片和视频是轻松而怠惰的。过于沉溺在这类容易获得信息的渠道上,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审美和智识。
想要读书却尚未培养起习惯的人,通常会头疼该读些什么,你需要一份书单,可以上网搜搜,也可以请教一下身边的朋友。根据书单阅读,通过强行给自己制定计划的方式,先行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里的固定动作。
找不到阅读目标时,不妨从一些易读且易于感染人心的书开始读起。比如老舍、汪曾祺的散文,或是《小王子》之类的书。他们的文字清透、洒脱、浑然天成,会唤起读者对于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这些真挚的情感是永恒而真实存在着的。
当阅读数量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可放开了择书和读书,发散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体。此时,读书就好像一条锁链,从这一个主题跨向下一个主题,或是从这一个地域或某一个作家延伸开来。有的人通读《追忆逝水年华》,有的人通读杜拉斯,有的人通读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都是我身边的真实例子。
有时候,读书是凭灵感驱使的。算得上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联系。即兴地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能涉猎到不同领域不同口味的书,这便是“阅读自由”了。
俄国作家巴别尔曾说,人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书,有个七八本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书。只要你喜欢你读书,就不会不知道下一本该读什么。只要你喜欢读书,总能遇到合你兴味的书。
关键在于,告别日常的喧嚣嘈杂,给自己一段独处的安静时间,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把灵魂沉下去,让心思静下来。
王小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人能永远做世界第一,你只需要做你自己 (2人喜欢)
- 佩古拉,你的福气还在后头
- 浓浓的班味背后的…… (2人喜欢)
- 2025澳网四强出炉:有惊无险,意料之中
- 噪音太多的网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