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魔的猎人——洛丽塔笔记
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洛丽塔。这本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用英语写就的长篇小说成了我们那博览群书,文学爱好者的外教心目中最喜爱的小说,一定有其独到之处。这是我在阅读之前的第一印象。
初读本书,序文部分便交代了小说的结局和审判的结果,只不过我不喜欢被剧透,与小说情节有关的文字一律跳过。在读完这本书后回头重看时,才发现,这篇序文也充满了作者的匠心。这篇序文,其实是小说真正的结尾。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交代,不带一丝感情,只是平静地记叙事件本身,与后面正文充满主观情感的第一人称视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读小说,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小说的语言。虽然我看的是中文译本,也同样能感受到作者的博识与对语言独到的使用方法。首先,这本小说的语言、情节、情感三者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围绕着洛丽塔展开的三个阶段尤甚。在亨伯特初遇洛丽塔并一见倾心后,描写心理活动的文字陡然增多,谈过恋爱的人都能够理解他语言表达出的那种激动,惶恐并自我怀疑的那种暗恋心情。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汹涌澎湃。这段情节最终以洛丽塔被送去上为期三个月的夏令营而结束。本以为故事即将告一段落,但洛丽塔临走时的一个吻,似乎又带来了一些希望。洛丽塔走后,发生了本书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夏洛特留信表白(不跟我结婚就滚蛋),两人关系发展,夏洛特发现亨伯特日记并悲愤欲绝,出门寄信被车撞死。自此,亨伯特爱情道路上的障碍完全被扫清了(有点替他高兴)。亨伯特很顺利地把夏洛特·黑兹的洛丽塔变成了他亨伯特·亨伯特的洛丽塔(表面上)。在两人第一次去汽车旅馆后,唐突却又意料之中地,两人上床了(我阅读时可没想到情节会这么发展)。
自此,亨伯特的爱得到了洛丽塔肉体上的回应。不管亨伯特有没有想好之后两人怎么以父女和情人这两对互相矛盾的身份继续发展下去,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自此,亨伯特的噩梦就开始了。我们无论是站在亨伯特的主观视角还是客观地去看,都感受不到一点洛丽塔对亨伯特的爱。洛和亨伯特发生关系,纯粹是她作为一个青春期少女好奇和懵懂的结果。然而亨伯特这一中年大叔就这么不可自拔,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这段爱情从开始就注定是要毁了两个人的悲剧,并最终正是以这种结局告终的。亨伯特明知道洛永远不会爱上他,但怎么去跟他那已经完全被感情冲昏的大脑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交流?亨伯特能维持他可怜爱情的唯一方法,只能是通过他的父亲(责任人)和金库的身份对洛威逼利诱(洛结婚后的行为证明他在洛眼里只有这两个身份)。
在洛逃走之后,小说的语言开始变得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许多事情发生的莫名其妙,就如亨伯特的第二段婚姻,结束的也莫名其妙。表面上看起来,他已经接受了洛离开并将不再回来的事实,可实际上他对洛的感情有增无减。事实上,他的爱慕对象已经从他所定义的性感少女变成了洛丽塔这一个人。亨伯特既是爱情本身,又是在爱里的我们每个人。
结尾乏善可陈。你永远不知道你爱的女孩真正爱的会是个什么样的臭男人。
如果能读英文原版的话,应该会更喜爱这本书。在阅读时,作者旁征博引和事无巨细的描写着实给我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困难。不过细腻的感情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值得一读再读。下次阅读时定能有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