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诺维奇:魔都茶话 上海之名

上海到底有几个名字?这个问题抛出来,当真连老资格的上海本地人都未必能张口答得上来,有人会掰着手指头开始算:上海、申城、沪…基本上算到这里,大家都要开始掏出手机查百度了。然而还没等“上海”这两个字的历史问题得到澄清,互联网生态又催生出了一堆五花八门的称号:比如强调都市后现代魔幻色彩的命名“魔都”;比如凸显本地户口优越感的命名“310”;又比如上海摇滚乐队顶楼的马戏团在2013年发明了“海巴子(因为上海方言称乡下人为巴子,于是本土上海人就成了海巴子)”,而上海作为出“海巴子”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海巴子窝”,简直像一盅海鲜烩山珍的土菜,并且价格不菲。
博君一笑固然诙谐,不过这样开无轨电车的江湖诨号显然是缺乏了点严肃感。倘若你当真考据一下上海得名的来历,来龙去脉捋一捋的话,恐怕连正襟危坐埋首故纸的老学究们也会托不牢下巴,因为上海的名字,在漫漫历史长河当中简直可以说完全无组织无纪律,扒一扒上海的来历,足够凑成一段即兴文言freestyle:

上海居南吴尽境,古为《禹贡》扬州之属,春秋属吴,后属越,名不甚著。你没看错,春秋时它籍籍无名后入于楚,战国时相传为楚春申君封邑。申城的出处,有没有?秦置疁(liú)县,领于会稽郡,秦朝的会稽郡治在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东汉以后会稽才迁至今天的绍兴 ,汉改娄县,后汉以来属吴郡。梁改为信宜县,继又析置昆山县。昆山房价直逼上海的原因,或许在这里 。唐时隶华亭县…宋末于其地设市舶提举 #相当于外经贸部# 及榷货场 #相当于物流中枢# ,百货辐辏,称为雄镇。自贸区的既视感,有没有?元时渐繁盛,始立县,而上海之名渐见于史册。郏(jiá)亶(dàn)水利书谓,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上海县之名始于此,明迄今未改。

看到这里,真的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不光“上海”出现了,连“下海”也刨了出来!别说读者看了晕,连小编也瞪大了眼睛 。那么松江之南的十八大浦又有哪些呢?所谓“浦”指的是水边或者是河流入海的地区,而这里的“松江”可不是今天上海的松江区,而是吴淞江的古名。吴淞江原为长江入海前最后一条支流,明代因为河泥淤积导致“黄浦夺淞”于是又成了黄浦江的支流,也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苏州河。所以“松江之南”指的是苏州河以南,请虹口杨浦闸北普陀宝山嘉定的童鞋请平复一下心情。

所谓“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指的是:小来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这其中“上海浦”成了上海的命名,而“沪渎浦”单取一个“沪”字,成了上海的简称。

纵观三千年上海名称的变化,是不是萌生了一种历史考卷出了数学题,而数学测验却考了古汉语的错乱感?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都hold不住 ,个中三味,不经历过一番推敲,真的是无法体会——正如一杯好茶,固然可以用外形、内质和口感这种概念来分析得条条是道,然而又有什么分析能比得上入口一瞬的怡然与享受更贴近身体的直觉呢?或许,这才是“魔都”的称谓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吧,除了魔幻,恐怕没有更好的词能够概括上海这座城市的复杂与多样。

万殊堂鲜酿普洱茶,现在一条生活馆众筹▼

礼盒装:
内含2盒鲜酿普洱茶,1盒是全发酵的,1盒是半发酵的。
全发酵:茶叶发酵完全成熟,发酵时间大约为一个月,口感更圆润沁心,香气更浓。
半发酵:它的发酵程度大约为70%,发酵时间比全发酵短3~5天,保留了更多的茶气,滋味更鲜活。


包装都是独立的真空小包装,每一包就是一泡的量,干净卫生,也便于携带。1盒8包,共16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