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
雨夜,不适合看贾樟柯,电影终究是有情绪的东西,缠绵绵的忧伤怎么甩也甩不掉,一不小心,在万圣节的夜里中,一不小心中了名叫贾樟柯的毒。
对贾樟柯的电影里,之前一直停留在小武,站台,那种带着灰白质感的电影里,时代的洪流里,边缘人的命运被时代卷动,在那个山西县城里,灰暗的天空飘着煤渣。
一个人十七年里,做着同样的事情会怎样呢, 虽然当初的汾阳县城变成了澳大利亚,当年的砂砾版的质感不在。但贾樟柯依旧是贾樟柯,不管是十七年前还是现在,他一直保持着一样的情怀,讲着同一类人的命运。
故事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围绕着三角问题,对于我这个尴尬症晚期的人,三角问题,每每总有快进的冲动。那个99年的汾阳县城,也该是对于男女主人公来说最美的,下班后的喝一杯,坐着二八杠的自行车在扭秧歌的光彩里而过。放着go weat 的迪厅里扭着霹雳舞,只是三角的平稳命题只能够在几何里成立,知交零落,各自安好。2014里,当年沈涛变成了沈总,梁子也拖着病重的身躯回到了县城。沈总与梁子相遇的场面镜头也非常有意思,镜头一直跟着沈涛,反而梁子的镜头很难看到,但从梁子对话里可以想象梁子的尴尬,贾樟柯的电影里总有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在制造尴尬,却又在避免,逃避。克制的情感兜的很紧,却将情感烘托的很深,欲将一个人毁灭必不是铺天盖地,而是将一个人慢慢的引导划入深渊,那种痛苦,就像鱼刺入喉,一寸寸的将这悲伤吞下。 故事到最后都没有给出梁子的后果。但或许说沈涛给出那一叠钱的时候他就结束了,在电影里,他带有的符号情绪就已经够了,也可以某种意义上说,当阶级层次的出现15年后,2个人的不对等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这是第一个故人走了。
其实一直感觉梁父的离去,应该算是老年人里最舒服的死法,没有病魔的折磨,在站台里,静静的走,梁父的离去,总感觉到一种生活的禅意,顺其自然 阿弥陀佛。
梁父不得不死,也只有他的死,才能够继续打开梁涛的故事,也真正的将梁涛毁灭成一个人,梁父还在世时候,念叨着给梁涛找一个新的家庭,自然梁父走了,自然也不会有人挂念着梁涛组建新的家庭,所以他死了,梁涛儿子回来了,再一次开始制造冲击和矛盾,赵得乐对母亲那种冷漠生疏,熟练的上海口音与 山西口音是又一次极端的碰撞,你会发现这样的碰撞到处都是,你在后面也会发现这种极致的碰撞。而这次碰撞,这一次撞不单是儿子与生母的隔阂,大时代下的城乡发展的冷漠,在冷漠里兜着一股火呢。在大方向的主线即就母亲与儿子的极致矛盾碰撞中,展现的小细节往往总能动容,母亲陪儿子坐长途火车,坐到父亲离去的位置里,有一道光正好照到脸上。母子二人闭眼,纤尘闪动,这是禅。 同时你会发现在每一章节里,总有一把延续现在过去未来的钥匙。在过去篇里,梁子走入现实的钥匙是哪个请帖,沈涛延续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就是那只狗,从头到尾的歌,从某种意义上,狗也不单是故事的穿插,某种意义上也用狗表现沈涛的孤独,寂寞是没有人陪伴在旁边,而孤独是想要陪伴自己的人不在了,或是不在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那种忧伤就好像等待着自己喜欢的女孩能够回复自己。
而在未来篇里,可以说贾樟柯将极致推到了极致啊,我只能这么说,所有之前隐含的矛盾,在2025也就刚好赵得乐成年的时候全部一下子给你推到了百分之两百,因为一直灌输着英语口音,导致赵得乐无法说国语。与父亲都无法交流,悲哀到只能借助电子产品 ,而赵得乐从小缺少母爱所造成的对母性的依恋情节,使他爱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张艾嘉。电影终究是造梦,表现情绪的东西,现实不太可能的东西,在这里实现情绪与冲突在这一刻又一次得到了碰撞, 而每次情感的冲突,未来篇里,两对情感一热一冷的处理,张弛间,人物的矛盾和隔阂,荒唐悲哀的结局显得顺理成张。
极度冷静下得镜头,就好像碳一样,虽然是黑色,看不到热度,却在深处演绎的情绪的对抗,和整个时代的深度和边缘人的悲哀。这种感觉是从小武到现在,十七年里,我曾感受到的。而这一次,在山河故人里,多了点圆满
这种韵味就好像一代宗师里说出的秘诀,老猿挂印的绝招在于回头,所以再故事的结尾,贾樟柯回头了,顺着那个钥匙,又一次的将情感和悲哀在兜了一层,当最后一刻, 沈涛在雪地里跳起熟悉的歌,我想已经圆满了,所有电影里想要的情绪,所有的结症,已经在这一刻圆满。相比较小武的结局,小武带着镣铐在人群里低头的结尾, 是一种心病式的忍痛,一直在心里的症结。而这一次就好像打了个太极,又糊了一层面上去。而这一种痛是隐痛,故事结束了,但总能每每在夜里回想,总能静静的叹一句。夜深了。
十七年,一回头。
hro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