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载体
小的时候,相机还是装胶片的。那时候拍照就像买彩票一样,一卷胶片全部拍完了才能拿去照相馆洗,洗相片还得好几天,忐忑地等过这几天把相片拿到手了,才知道这一卷胶片里头拍出了多少张好看的。妈妈总会郑重其事地挑选漂亮的相册,把每一次挑出来的好相片过胶,再妥善地收进相册里。 后来胶片机就换成了数码相机,接着彩屏手机,再接着是单反、智能手机…每一种设备的升级越来越快,我们开始把挑出来的好相片放在硬盘里、云盘里、博客里、手机里、微博上、朋友圈…每一次的升级总会带来一些相片的大搬家,而每次搬家总会落下东西。我记不住自己落下了多少,到我现在能找到的,也不过是手机上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服务器上的数据吧。最牢靠的,反倒是压在箱底的那些相册。 世界变得太快,就会让人产生时间感的错乱,比如我现在就感觉“公众号”这东西已经存在很久了,久到可能快要过气了,虽然从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起,也就不过7年而已。7年,我们关注的公众号来来去去,它们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正在努力、或者努力过的人,这么想想,有多少人,我们走近过,又走远了呢?这些人里,有些可能转战了更热闹的抖音,也可能放下了那些思考或情绪,转向触手可及的生活。 只是今晚,在我心血来潮地仔细翻看每一个公众号的最后更新时间时,突然觉得有些遗憾。这些公众号里留下的内容,在被写出来的时候,也是付诸了感情和认真的吧——就如同曾经的我们想尽办法用胶片机拍出一张好相片一样。然而这种同样质朴的付出,没有相册的具化之后,也就没有了那份随时可以从箱底拿出来的安全感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