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 潮流答卷
原创: 车骏飚 2017-09-19
广州中山路潮流文化与90后的非正式报告
中央公园(官方名字:人民公园)
西湖路灯光夜市
北京路步行街
越富广场
天河城百货(天河总店)
广州地铁
流行前线
正佳广场
动漫星城
以上列举了几个在2010年之前我认为重要的节点作为文章的线索,其中两个是市政建设,其余的都是商业广场。往下将以这些节点进行讲述,而串联这些节点的除了中山路外更主要的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生于广州的人(或者说是90年代在广州老城区成长的人)。T恤、牛仔裤加平底鞋有时不单是一种着装样式,细心留意的话会发现在这地方甚至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特征。

以上列举了几个在2010年之前我认为重要的节点作为文章的线索,其中两个是市政建设,其余的都是商业广场。往下将以这些节点进行讲述,而串联这些节点的除了中山路外更主要的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生于广州的人(或者说是90年代在广州老城区成长的人)。T恤、牛仔裤加平底鞋有时不单是一种着装样式,细心留意的话会发现在这地方甚至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特征。

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人身上无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所赋予他们十分独特的气质,“90后”这样的标签其实本身就携带着强烈的满含新旧碰撞的意味。其次,除了这样的大背景以外,广州独特的市井文化氛围也使得这样一个群体具备了明显的本地化特征。
一
广州的中央公园,其实公园的官方名字应该是叫人民公园,但在老广州的口中都习惯性地叫它中央公园,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坐落在中山路的中心(一条贯穿广州三大老城区的道路)。广州市政府在2010年在公园门口前设置了一个叫广州原点的地标物(广州城市的坐标原点),其实假如让老广来命名的话我想很有可能就会叫做广州中央点或者广州中心点,毕竟这个“中央”还获得了官方认证。所以这应该能比较好地说明对于小时候在原点附近成长的我来说当时那种站在中心里king of the city的错觉。

二
西湖路灯光夜市,其实这对于九零后(本文的九零后包括了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应该都是相对久远的,因为它在90年代初期不久就消失了,所以九零后对它的印象应该是停留在孩童时代的模糊记忆里。当时的西湖路灯光夜市可以说是当时全中国服装潮流的最前线代表,来自港澳台和国外的服装无论是水货也好打版货也好都会在入黑之后聚集在那里,即使当时只是孩子的我也能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条军事风迷彩长裤是在那里买的。西湖路灯光夜市对于当时在那谋生的人而言也许是充满着倒买倒卖式的金钱味道,但对于像我一般的九零后来说,那里或许就是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潮流文化的地方了。
三
北京路步行街,是广州最具历史的商业道路,西湖路就在它的旁边。实际上,说起北京路并不是单单指一条北京路,而是应该包括在它附近的其他路所共同组成的北京路商圈。

北京路最鼎盛时期应该就是整个90年代这十年光景,当时北京路口有一条人行立交桥,能连接到马路对面的新大新百货大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90后小时似乎都听自己父母说过自己其实是在那天桥下的垃圾桶里捡回来的,所以说,那里有可能是广州遗弃和捡小孩最高发的地方(很有可能我们“来自”同一个垃圾桶),当然这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个玩笑话,但它很好地反应出在90年代北京路在广州人心中的熟悉程度。当时的北京路聚集了好几家香港的服装牌子在此开设了面积巨大的门店。

另外广百货和新大新就像两大哥一样坐镇在此,其余的一些国外服装品牌在北京路也都开设了门店。其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国外的牛仔服装品牌,当时同级别的国外牛仔品牌只有它进入到广州,我记得当时就听过一句话说买牛仔裤就要买有个苹果的,也许正是这原因导致了起码90年代开始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国内出现的只要是山寨的牛仔服装,你都几乎可以看到上面会印有一个绿色的苹果,当然苹果的样式也是千奇百怪的。正因为这样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的百货和品牌在当时都聚集在北京路,所以在我的记忆当中小学期间,也就是96~2002年之间,在同学之间最时尚的事大概可以概括为:我到北京路买了一件某香港牌子的衣服,然后吃了一顿麦当劳(更高级别一点的是吃了绿茵阁或者寿司),最后顺路买了YES卡(一种印有明星的卡片,以港台明星为主)。
四
到了上初中以后,虽然广州的步行街依然非常地有吸引力,但毕竟面对品牌店,对于当时靠零花钱消费的小孩而言还是很有距离感的,加上在上初中时,由于采取的是地段政策(假如你没什么特长或者意外的话,你将就读于在家附近的学校),也就是说,初中生们终于有了可以掌握一小点零花钱和放学的一小段时间了。所以当时在中山路附近有了一个在当时相当火的商场备受学生追捧——越富广场。

它的前身其实是可称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山寨、水货影音中心,但后来逐步变成了由个体户组成的针对年轻学生消费群体的潮流商场。
对于学生而言,越富广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远大于品牌店集中的商业区,原因也许是越富广场里的商品更接近当时的流行趋势,或者说更贴合学生群体的需求,例如价格低廉。许多当时港台流行的品牌(街头品牌为主)在这里都有山寨或走私货出售,种类相当丰富。除了服装物品以外,越富广场附近还有各种小食店,确实如同为学生消费量身定制一般。作为当时除了学习之外,急需寻求群体身份认同感的初中生而言,这种用低价格就能换取的潮流时尚确实是一个首选。

在我的初中时代,越富广场可以说是学生党接受潮流文化的聚集地,服装物品、杂志刊物、群体交流,总之于潮流相关的信息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并且由于它位于老城区的中心,附近学校的学生放学后都习惯地到这里消磨空余时间,就算你对潮流毫无兴趣,只要饿了或者缺笔少本,都可以在这里解决,例如当时相当流行的贴纸照相机这里就有好几家在经营。

如今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中发现,越富广场这个地方似乎可以看作为除了学校的正规学习以外,另一方面(潮流时尚)的一个启蒙地方了。
五
除了越富以外,另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是中山五路的动漫星城和中山二路的流行前线。由于当时广州地铁一号线刚好在这两个地方都有站,所以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都会把这两个地方串起来一起逛。另外,动漫星城和流行前线是政府具有明确规划目标的商业广场,所以它们少了越富广场那种有点像九龙城寨的感觉,完全是活在阳光底下的。

就拿流行前线为例,当时(2006年~2010年)流行前线以及周边聚集了许多销售正品街头品牌的水货店,当然也有几家香港的街头品牌在这里开设门店,所以在当时的中山五路以流行前线为中心,就成为了正规流行文化的中心,杂志上时常可以看到在某家门店门口一早就排起了购买别注款球鞋的长队。而像当时还不具备花几百上千买一对球鞋的学生而言,去流行前线附近的发廊理头发都有种去朝圣的感觉,当时的中山五路简直可以说就是广州版的日本原宿和青山。

最后要讲的两个地方其实不在中山路,也不是当时流行文化的聚集点,但它预示着将来,那就是从中山一路再往东的天河城百货和正佳广场。天河城百货开业于1996年,而广州地铁一号线是在1997年才正式开通的,所以可以想象天河城百货在当时是多么具有前瞻性的一个项目,正佳广场则是在2004年才正式开业。在过去,这两个商场在九零后眼里应该是边缘化的,生动一点的说法就是去这两个地方的状态更多的是陪父母去那买衣服或者电器,然后可以顺便看一下自己喜欢的几个运动大牌子。但如今再看这两个商场,它们已经是位于天河时尚商业圈的中心地带了。并且,在90后的认识里,潮流已经不再局限在以街头、动漫、游戏这些曾经的次文化里,而是更加的丰富和全面了。
那么,现在就可以总结一下了,在整个90年代,以广州中山路为中心的潮流文化,它其实是以吸引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群体为目的,而这个群体在当时对潮流的认识由于受港台等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主要是围绕街头、动漫、游戏而展开的潮流文化。由此,中山路及其附近就相继地开设了与其对应的商业广场。这无形中导致了一种以消费为主导的潮流生活观渗入到这个年轻的群体里。这种伴随这流行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例如,也许在80、90年以前的学生对复习的概念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低头学习或讨论,但从某个时间节点开始,学生会进入到如麦当劳、星巴克这种开放的消费空间行进学习,在这种习惯的改变当中,消费与潮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州是一个生活气浓郁且务实的地方,同时充满着各种新事物,但这些新鲜、具有巨大冲击力的观念和事物都会在短时间里以最市井、接地气的方式进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中山路这种带有区域性、群体性、时间段式的潮流文化现象也许已经在今天逐渐衰退,然而,它却很真实地记录下在90年代到21世纪前十年的时间段里,广州以及当中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成长的最真实一面。
文/车骏飚
關於2522
2522 Unlabelled Art 是專注於小眾藝術與年輕文化的獨立藝術品牌,以“不標簽化”的藝術態度,致力挖掘具有創造性、實驗性、互動性的青年藝術家,並不斷試圖以先鋒性、批判性藝術項目,探索藝術生態以及藝術市場的邊界,豐富藝術語言的多樣性。
2522HouseStudio是非營利性質的獨立藝術空間,位於廣州市中心小巷內的民宅,象征著當下主流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關係,其關注青年藝術家,將與主流有一定距離的藝術形式、藝術觀念推入大眾視野,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
到訪預約:HS-2522(Wechat)
創意合作:HS2522@126.com
地址:廣州市文德路陳家巷德旺坊獨棟 (地鐵:農講所 A出口)到底在哪?
Visiting appointment:HS-2522(Wechat)
E-mail:HS2522@126.com
Address: No.1 Chenjia Lane, Wende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