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歌唱之魂,走向结构之妙:略记沙弗兰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沙弗兰(Daniil Shafran)的巴赫无伴奏,过去听得囫囵,隔了好久重听,几乎有点惭愧。多年前,最初发现沙弗兰这位大提琴家的时候,惊叹俄国学派的歌唱风格在他身上可谓体现得登峰造极。除了歌唱本身的美,音响中的温婉与内在力道的雄浑,结合得如此妙不可言。与之相比,老罗的雄伟感更趋外在,皮亚蒂格尔斯基更为沉郁;后辈的麦斯基虽然能得俄派“男低音”之妙,可就那份精髓的表现来说,在我听来,他与沙弗兰相比实在不能说是唐临晋字。

但是,初听沙弗兰演奏巴赫无伴奏组曲的录音,更多是惊叹他将那种歌唱风格融入巴赫作品的情境、格局中表现,成就一款充满感官享受,又完全为音乐服务的经典。而后来再听,就越来越多地发现,大师真正的着眼点并非将歌唱风格融入巴洛克音乐。诚然,那独树一帜的歌唱性已经成为大提琴家艺术生命的核心,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演奏中的任何地方。他演奏舒曼的时候,或许让歌唱的表达成为某种中心。然而在巴赫无伴奏中,沙弗兰更多关注的是结构方面。
Rubato的运用,整体的呼吸的把握,分句与线条的塑造等,最终都成为横向的结构中的一部分。而纵向的结构,巴赫的大无和小无有所不同。大无较少那种凌厉的复调设计,类似小无中的一些赋格乐章,或是《恰空》当中艰难的复调乐段。除了我们通常熟悉的复调结构之外,大无中的复调,有时需要听者在脑中重建,因为部分的线条并非同时平行演奏的,而是先后顺延地出现,在巴赫那个年代富有修养、懂得音乐的听众耳中(当然也结合谱面),却并不难明白它们对位结构的因果关系。

而沙弗兰在此,有时延长低音而强化复调线条的手法,实在是极为抢眼,也极为大胆的。这么做,除了额外增添难度之外,也是站在演绎者的立场,仿佛是增添一些“标注”,来指明作品的声部性。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老罗曾表示他不认同在演奏大无的时候,采用额外勾勒某些线条的手法。原因是他认为倘若需要的话,巴赫自己会写的。不过沙弗兰的强烈用心还是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在句法与Rubato方面,他也是绝对大胆,却不至于影响作品。
有时片段的加速仿佛率性而为,但稍后,大提琴家总会稳妥地归还这些时间——同样大手笔的放慢。因为自由速度的本质就是有放必有收,沙弗兰有时的即兴感让人想到老一辈的浪漫派钢琴家,但整体上并不给人浪漫气质的印象。仅仅是体现出那种单纯的率性,有一份诗意作为保障,却并不反求诸诗意或者歌唱。偶尔,旋律线极为扩张,却依旧放而能收,这样的大师就是能够从容游走在“修养”与“本能”的边界。别人效仿之后,轻轻松松玩死自己的演奏方式,在这些人手中,连一种冒险的刺激感都不多见,仅是以强烈的个性抓住听者罢了。

大概10年前,上扬爱乐联络Melodiya,请出母带制成CD,是上扬划时代的大制作。可惜,稍后Vinezia的套装在性价比上站了压倒性的优势。现在,两套唱片都不太能见到了,但Vista Vera的发行还是让人放心的。这家公司的音源与声音制作从不让人失望。Doremi的唱片是比较早的CD发行,该公司的制作有时让人不放心,更不用说同后来母带发行的相比。但无可否认,他们选择内容的眼光和唱片易于寻觅的特点,还是帮助这款杰作更多地为人们所了解。而贴这张图,一部分也是因为封面,真是将美男的侧脸表现得无比迷人。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6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