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论文】【原创】水乳交融的画与音 ----浅谈《千与千寻的神隐》的电影原声
内容摘要
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成功与久石让的音乐之所以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他们将画面和音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千与千寻》这部电影从表面上看貌似只是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误入一个神隐世界,而父母因贪心变成猪,在好朋友白龙,锅炉爷爷的帮助下顺利拯救父母的温情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却反映着一个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人性的贪婪,对大自然的漠视,遗忘了最本真的自己,和冷漠的人类,这些内容原本是暧昧不明的,但借助了久石让的音乐之后就变得更加突出,比如在整个影片首尾呼应的《那一天的河川》交响乐版和钢琴版都演绎着主人公进入神隐和离开神隐时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情感;当千寻在火车静静的坐着,没有看着上车下车的人,仅从窗外看着远方,虽然我们不知道她心里在想着什么,但是背景音乐《第六车站》却告诉我们千寻想要拯救白龙的坚定意志,但同时又对自己能力的渺小而感到彷徨的矛盾心境;《油屋》喜庆的调子由于场景的不同而开始有了变调,这又体现了虚像与本质的矛盾。《千与千寻》的背景音乐无处不恰当,无处不出彩,与每一帧画都水乳交流。
音乐鬼才与动漫天才共同演绎的《千与千寻》得到了实至名归的荣誉,更在万众观影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感触。
正文:
“曾经发生过的事请不会忘记,只是想不起来而已。”这句话来自8年前看过的一部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也是贯穿《千与千寻》整部动画的中心,并体现于主题曲《那一天的河川》中。
一.动态的画面与动态的音符
《千与千寻》背景音乐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每一个音调都和每一帧画契合到恰到好处,且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都是完整而同一的。
随着钢琴为主提琴为辅的《那一天的河川》的响起,《千与千寻》故事正式开始,画面是一个慵懒的小女孩看着友人给她的卡片“朋友,珍重”和一束玫瑰花,告示着友谊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但乐曲在第三条里出现了一问一答式的重复调,仿佛千寻在自问自答,体现千寻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车外,公路平缓,音乐也平铺直叙,但随即到了一个险境,路开始变得陡峭,音乐同时也加入了管弦色彩,小号,圆号的此起彼伏,节奏加快,体现了父亲在飙车过程中一家人紧张而又刺激的情绪,在混乱中又夹杂这唢呐这个不太和谐的音色,原来此时的车外面闪过了一尊石像。在最后,快速的冲刺将乐曲推进了高潮,音乐开始变得高昂而辉煌带有一点和风的色彩,接着戛然而止,此时他们停在了一个大红房前,红方的门口立着一尊佛像。
后面一首带有异域风情的《无人料理店》,前段小心翼翼的音响,表现了千寻和父母的好奇心,而后略微有趣的添加了尺八的日本音色,既展现出神隐世界的和风魅力,同时在人物性格上展现出了父母看见肉就吃的贪婪和千寻不愿加入他们的别扭情绪。紧接着,千寻独自跑到桥上出去探险,发现身后突然出现了一个少年,少年惊讶地看到有人类出现在这但是感到十分不妙,此时背景音乐《白龙少年》响起。
二.动态的画面与静态的音符
为什么要把《白龙少年》称作这是静态的音符?因为这首曲子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个时候的故事而演奏,而是为了体现这位人物一生的故事,这类音乐也就是所谓的角色歌。
《白龙少年》这首曲子,开头是钢琴是第四组键单音节G小调的不断轮换,给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感觉,重复了几遍之后就立马进入大提琴的高潮部分,然后又是紧凑的长笛音色和弦乐在交相辉映,接着后面音乐又静下来,在默默地等待敌人的进攻似的,节奏好似心率,音虽小但紧张,而后又是一场大危机音乐,但是最后这首曲子归于平和,平淡无奇。这首曲子讲述了白龙的一生的起起伏伏,在后面的情节,千寻拯救白龙时,这首曲子也为情节的推进增色了不少。
同样无独有偶,非常经典的《诸神们》也体现除了这一特色,一开始三弦来回弹拨,安静而诡异地体现除了神明们在平日里神出鬼没,随后高潮迭起,各种日和音色交错,这是神明们要去油屋里尽情享乐的场景,这段音乐体现了神明们的性格和日常生活,他们的地位高于油屋的所有人,所有人都得为来泡澡的他们去服务,他们是万物的神,最有权力的人,他们曾经也是如此,今后也会是如此,不会改变。这体现除了油屋的世界里一种权力至上的约束。这是静态的,是不会改变的规则。
另一端非常有异域风格的音乐《汤屋的客人》,也成功塑造了本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无脸男”,无脸男的名字,长相,从何处来,孰好孰坏,我们都无从得知,只知道他是个非常寂寞、孤独的精灵。久石让给他配上了巴厘岛独特的“加美兰”打击乐,和印度传统的tabular。当他吞食后身体不断变大时,音乐的肢体也随之加厚,最后将原先的精灵旋律变成了非常厚重怪异的狂想曲,就像无脸男在吃人之后逐渐变大的肚子,原先轻快的打击乐也变得拖泥带水,低音提琴与铜管乐重叠在一起,奏出厚重的低音。当他在得到千寻的帮助后吐出了所有吃过的东西身体恢复原样时,音乐又变回了原来纯洁、情郎的风格。
三.静态的画面与动态的音符
这一类背景音乐最经典的就要数《第六车站》。
《第六车站》音乐响起时,千寻带着脱胎换骨的“无脸男”,因诅咒而变成老鼠的和苍蝇的汤婆婆的儿子和乌鸦,去寻找远在第六车站的钱婆婆去解除诅咒白龙的魔法。这首钢琴曲和久石让的《Nostalgia》专辑里面的曲子十分相似,有着浓浓的乡愁气氛。千寻带着他们,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在这条没有回去的票的旅途中,蛮长地等待达到最终目的地。画面基本是静态的,千寻一直看着窗外,没有别的动作,车里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每个人的目的地不同,每个人走的路也不同,偶尔会有同行者,但毕竟同途殊归,离开的人还是会离开。在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往往会让人陷入一些沉思,千寻在想着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第六车站》这首平缓而安静的钢琴曲却映照出了千寻矛盾的心境,她相信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但是她又害怕这赌注一旦输会前功尽弃。最后她什么也想不了,只有在漫长的旅途中,看着希望,等待命运之神将她指向何方.
千寻的等待,是静态的。但她的内心是绝不平静的,这首曲子的音符,是动态的,正是这背景音乐将她的内心过程完美的体现出来。可是到底她在想什么,我们也无处得知,这漫长的4分钟,没有一句对话的4分钟,也让我们的思绪游离:如果我们达到了目标,我们是否还会记起曾经的名字,真实的自我?
四.静态的画面与静态的音符
最后,千寻与父母顺利离开了神隐,但就像是张开嘴巴却说不出话的感觉,这个故事结束了。电影最后的一曲《与你同在》,和观影者们说再见了,优美的竖琴和宛转玲珑的美声唱法,就像是儿歌一样,电影像走马灯一样,慢慢地回放着电影里的场景,慢慢地勾起大家的回忆,告诉大家收到挫折,“与其道尽悲伤的数目,不如用同样的双唇轻轻的歌唱”。忘记了曾经的过去,梦想,自我,其实不必刻意再去寻找,“因为那闪光的东西一直就在这里,一直在我的心中”。画面的最后一格,是千寻漂浮在海上的鞋子,是千寻3岁落水时就被白龙救起时的回忆,她终于想起来了,这些奇遇和成功都不是偶然,是命运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至此,整个故事的框架都完整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很清楚了--“追寻真实的自我”。回忆的画面与歌词都水乳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尾声:
《千与千寻》的音乐魅力当然远不止这些,它的背景音乐的切换也对情节产生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它是宫崎骏这一神作的灵魂,时而音符简单时而富丽堂皇,时而怪诞无比时而清新可爱。画面与音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宫崎骏的奇特世界就无法造就久石让的成功,没有久石让的音乐,宫崎骏的动漫也仅仅是泯然众人。两位大师共同演绎着一步又一部的经典的吉卜力作品,从《风之谷》到《悬崖上的金鱼姬》,每一步都是一个默契的新高度,画与音的交融更是透其本质,难以分开。感谢久石让和宫崎骏,为我们带来这场精彩的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水乳交流的画与音,经典碰撞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