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摇滚乐——从综艺《乐队的夏天》说开去
作为一个10年+的业余摇滚乐迷,首先要郑重感谢爱奇艺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帮忙筛选了一批好乐队呈现出来,有了一个专注的乐队试听时间段,节省了很多时间精力。
最近几年来,我基本都在重复听以前的老乐队,已经很少接触新鲜乐队了——尤其是90后的年轻乐队——我知道一定有,但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叫什么名。毕竟是业余乐迷,人不在摇滚圈子里,随着年纪渐长,工作繁忙,没时间随便扒拉乐队来试听,而当年一起听音乐的朋友们也大多结婚育子,或者兴趣已不在此处,推荐的路子也没了。从这个节目认识了盘尼西林、Click#15、玛斯卡等等(目前仅播出了两集),挺惊喜。
以上是题外话。
正题大约是:看着三代摇滚乐同堂(以面孔为代表的80年代最早一辈、以痛仰新裤子等等为代表的90年代辈、以盘尼西林Click#15为代表的90后2010年以后出专辑的新生代),真的感觉新时代来临了。今天的摇滚乐可以有这么多渠道展现自己,一个网络综艺就可以瞬间为那么多人所熟知,通过网络圈粉开始自己的旅程。今天的摇滚乐再也不需要苦哈哈在树村流着热汗打铁皮罐子练鼓、自己背着大堆器材巡演一圈还倒贴钱、livehouse破得一逼天天被举报、歌词和音乐风格里还留有社会结构巨震带来的不满、痛苦与反抗……今天的摇滚乐更多是在展现自己的个性、尝试音乐的各种可能性、带给人开心、大家一块儿玩等等。就像草东的歌词里唱的:“别举起手枪,这里没有反抗的人”,2010年以后的中国,阶层已经基本固化,做音乐的孩子可能原本就家境颇丰,多元化已经是生活的日常,兴趣而已,哪来反抗的人?而这——没什么不好。
以前做摇滚乐的综艺应该有过好几个,但通通都死了,《乐队的夏天》做得很不错。目前为止,它为摇滚乐提供了一个地上的、向大众打开的舞台。因为马东的名气,可能拉拢了一大票从来没有听过摇滚乐的人被动做了这个节目的观众,而后通过节目本身保持住观众的粘性。当然,还有一大票听摇滚乐的人、这些乐队原来的受众。
我个人是2008年4月从李志的《梵高先生》和木马乐队的《舞步》开始听摇滚乐的,那年22岁,上研究生没多久。启蒙乐队是痛仰这一批上世纪90年代辈(那时的痛仰还是《这是个问题》《不》风格),千禧年前后产出的大批优秀专辑。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音乐意识,我能明显感觉到这批乐队给了我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很重要。
到底什么很重要?
从《乐队的夏天》来看,真实很重要,有价值的真实很重要。我们不再看电视,因为绝大多数电视节目执着地、日复一日地给我们看假的东西,比如19点全国统一固定播出的节目、比如用一堆平眉锥子脸明星的脑残电视剧,仿佛我们的大脑、感官只配投喂这些货色。假的东西只能被用来消费(比如最单纯的目的消磨时间),真的东西才能产生认同。
这个节目的嘉宾点评、采访、乐队之间的互相评论是很有意思的:比如采访某乐队演了这么多场会不会厌烦(大意),说了一通每次巡演我们都当作最后一次来演保持最好的热情巴啦巴啦,而后话风一变“有得演就不错啦,要吃饭啦,哪那么啰嗦”;比如盘尼西林评价bongbong乐团,这是我最瞧不起的那类音乐,对高晓松的改词行为不屑一顾;比如果味VC被吐槽车祸现场;比如Click#15没有贝司表示是因为好的贝司太贵暂时请不起;比如鹿先森被众嘲为流俗,被张亚东评价为用的和弦都是自己刚学琴时的那个几音,表示这类音乐“从来都打动不了我”。
摇滚乐在这里更多地露出它的底色:
1、它必须是原创的。无原创,不摇滚。高晓松对盘尼西林的点评属于自杀式点评——谁会鸟你?你行自己写歌去啊?我的歌怎么可能让你改词?重点就在:这,是,我,的,歌。我乐意咋地咋地。
2、它必须是专业的、有技术含量的、有复杂度的。编曲没有任何结构和想法可言,三个和弦走天下,一定被群嘲。吉他弹不好,鼓打不好,键盘弹不溜,遭人鄙视。反之,琴弹得好,哪怕你刚18岁,人人景仰(我看他们一个个就差流哈拉子了,哈哈哈哈)。张亚东作为学院派、技术派代表(他明显更喜欢技术性好的、已形成自身风格的乐队,坚持大家应该听不同的音乐,别浪费自己的耳朵,当然啦,我也是= =),应该是唯一一个点评能让众乐队都服气的人。
3、玩这个的人应该是自信的、有腔调的。自信其实是必然的,我自己亲手创造的东西,怎么可能不自信?不然还怎么在道上混呢。反观被一致刷下去的练习生临时组的bangbang乐团,很明显,这帮准备靠脸吃饭的小孩上错了舞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严重怀疑导演组是选他们上来做反面示范的)。当然还有鹿先森乐队——妈呀,还好意思替自己委屈?这个老师那个老师的就差跪求来听听自己的歌了,犯得着吗?如果我的东西是好的,应该是你为听到了我的音乐而荣幸;如果我的东西是坏的,不是应该自觉滚下台么。一首歌被多少流行乐手、艺人翻唱过不能证明任何价值(可能还有反面价值,要多点技术含量,估计他们也唱不了),这首歌究竟给多少人的心灵带来真正的变化才有价值。
4、用自己的创作、表演凝固住真的东西。来自河源的九连真人乐队(这名起得真是没sei了,赶紧改改,汗)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一个客家青年男子、其实也没什么本事没什么底,但想要出去闯一闯,和父亲起了争执,慷慨悲歌,“莫欺少年穷”!这样的青年男子,大概全中国数以亿计,但没什么人唱过他们的心声,这首《莫欺少年穷》为他们写了一首诗,是真正动人的东西(也许当年筷子兄弟上春晚也是同理,但那没有技术度,显得劳动人民不配有技术度似的,差评)。它凝固了一个被忽略的、无名的群像。自然会打动人。当然了,这个乐队目前还不成熟,查了下目前网上只有这一首歌的Demo,一般而言,一个乐队至少要有一张完整的专辑才能确立自己的风格(比如万青横空出世的《万能青年旅店》,比如草东的《丑奴儿》),不容易在暴得大名之后迷失。但愿这个节目没有对这个乐队未来的创造性有所损伤。
5、现场的。摇滚乐必须是有现场属性的。好的乐队现场和唱片至少无差,更好的乐队一直都是现场要大于唱片。现场与观众之间的情绪传递、即兴创作、肢体语言、投入度、服装道具等等,使得现场表演成为摇滚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顶级的现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乐队与观众完全融为一体,不分你我,达到乌托邦式的效果,甚至带来高潮体验。这与流行乐的依靠声光电化、华服加身、俊男靓女伴舞等等的演唱会形式的现场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这些东西眩目夺人,但掩盖了音乐本身,摇滚乐依靠的是简简单单几个人、手里的乐器来传递一切。面孔乐队的出场体现了一个老牌乐队的体面:三十年不变的现场演出功力。吉他solo还是那么完美经典,以至于张亚东眼泛泪光:“好像时间都对我们没有造成什么伤害。”这句话说得很伤感,潜台词里当然是,时间对我们都已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惊人伤害。少年气不再,生活千般琐屑,爱过的姑娘都已另嫁他人,皱纹爬上脸,白发丛生,每个都要走同一条路,作品能不能留得下来?谁能知道。
暂时打住。希望这个节目能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来。
——————————————————————————
PS:欢迎大家推荐有质量的新乐队!!!
——————————————————————————
看完第三集后写的续篇:新时代的摇滚乐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