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行走一:听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段勇讲“什么是好的陈列展览”有感
难得周末,凑空去上海历史博物馆去听一场关于博物馆展览的讲座,想去倾听原因有三,一是时常保持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聆听文化类讲座,能够在旁听讲座的同时娱乐放松;二是最近工作上的需要,对中国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亟需恶补知识,希望有所裨益;三讲座嘉宾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先生,能够倾听在文博系统沉浸多年的大腕分享经历,机会实属难得。
通过搜寻资料发现,段勇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院,先后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文物局工作超过20年,在文博系统内既在博物馆一线策划过诸多精品展览,又在文物主管部门担任重要岗位,讲座以公众普及知识为主,同时还分享众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不乏诸多真知灼见,听完之后受益良多,在此希望分享一二:
一、博物馆内的展品内涵深刻,同时颜值也很重要,放下身段走进参观的观众成为必要。陈列与展览不是一回事,“陈列”一词更加郑重其事,都是博物馆的行为,,反映了博物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展览”中“览”是观众行为,强调主客互动,双向反应,这是现代博物馆应该要注重的。历来故宫博物院很少注重展览的形式设计,故宫博物院拿出几件国宝展览就足以万人空巷,但是2004年沃尔沃公司出资数百万元打造的“瑞典藏中国陶瓷展‘’,主要展出的是从瑞典十八世纪沉没的“哥德堡号”商船上打捞上来的中国外销瓷,一艘名为“哥德堡”号的瑞典商船,满载着相当于瑞典当时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宝物从中国起航,然而在即将靠岸时却遭受沉没的厄运,现在艘沉船上的宝物运用沉船的形式再现当年盛况,其中展览中国历来外销瓷的是通过船舶特有的弦窗玻璃,观众背靠的座椅都是救生圈形式,非常具备主题性,结果让观众眼前一亮。
二、对于一个博物馆展览来说,策展是灵魂,研究是基础。大英博物馆来中国两次展览,众多观众慕名而来,连续排队4小时只为一睹“天颜”。除了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最顶级的博物馆无可匹敌的影响力,大英博物馆进行展览的展品多是一般的文物,最精美的展品多是不舍得亮相,大英博物馆在筛选来自于世界各地100件文物粗线条的勾勒出宏伟磅礴“世界史”的意向,虽然展品稀有程度不高,但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大英博物馆在展现“世界文明”是独一无二的,同时还会在举办地筛选一件具备代表性的文物形成“100+1”,可见整个策展团队花费大量精力来精心布局。

无独有偶, 2004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策划了“走向盛唐”大型主题站,404件展品,其中396个来自中国大陆十几个省40多个博物馆,策展思路来自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的先生,《走向盛唐》展览筹备工作长达数年之久,无论从研究水平、艺术魅力等各方面来说,都堪称精湛,重点解释中国为什么会迎来“大唐盛世”,用博物馆文物来解释中国盛世的到来。汉唐之间属于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东西走向丝绸之路,佛教艺术音乐歌舞实物来自丝绸之路,南北向的民族大融合,开放的民族精神来接纳不同文明,中华文明由此走向了盛唐的历史进程。用文物来印证学术成果,同时在欧洲和日本引起轰动,中华文明属于我们,但是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确实由大都会博物馆的推动,有点可悲,可见中国博物馆需要好的输出产品。

三、“策展人自己喜欢不是本事,让你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喜欢才是本事。”策展人要避免“掉书袋”式的自说自话,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激情写出好的展览和人们喜欢的展览空间。南京博物院“法老与王”,时代和地域的差异,观念和思路的同。虽然相隔甚远,古老神秘的埃及与强大繁盛的中国汉朝这里一刻发生激励碰撞,木乃伊干尸的制作和汉族贵族死后金缕玉衣的包裹,法老和王对待死亡的态度遥相呼应,祈福神明、追求不朽与永生,古代文明中的人类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古埃及人相信“来世”,而中国汉代社会向往“长生不老”,东西方关于死亡和丧葬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引起观众对文化的兴趣。


纪念改革开放40年民俗收藏展,从个人视角,一个人成长经历,避免了散乱现象,引起观众共鸣。展览以一个改革开放同龄的上海小囡的视角为切入点,用10多个真实场景下的近800件展品记录下40年成长道路中的闪亮瞬间,折射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展览现场还复原了40年来十余个真实生活场景,比如石库门弄堂、校园课堂、百货商店、公交车站、音像店等,使展出的每一个老物件都与生活记忆相关联,富有生命力,引发有温度的回忆共鸣。

四、博物院“展览是文创这是第一产品,文物是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我带走的是开心。苏州博物馆,追求雅文化和精致文化,是美的殿堂,“明四家展”,来博物馆众多群体有着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除了参观过稀世珍宝,欣赏完文化艺术,打过卡“到此一游”之后,观众更渴望释放对文化消费的能力,这样文创产品既满足参观者的消费需求,实现了观众把博物馆“搬回家”,在观众心理存在“文物是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我带走的是开心”。 来苏州博物馆,很多游客也是冲着贩卖美和时光的苏博文创产品来的 把文创产品延伸到食品的领域,苏州博物馆可以说走在了全国博物馆的前列,这款“秘色瓷莲花碗曲奇”的设计,原型来自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这也是全国博物馆中第一款可以吃的文创产品,开启了“舌尖上的国宝”之旅。唐伯虎,文创团队研发了唐伯虎系列文创产品,因为唐伯虎一生与花和酒相伴,于是也推出了不同口味的唐寅酒。来苏州博物馆的大学生、年轻人很多,对于他们来说,来苏博,有一样东西必须买,那就是这里一款与众不同的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