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觉得写论文好像也没那么烦人
工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写学术文章和工作相关知识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经常被主任推着走,自己极其被动,也知道主任其实给予了很多期望,但就是不爱那种很正式的学习,去啃那些晦涩的,大不头的著作。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不喜欢很严肃的著作和专业知识,但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不成系统的书籍后,突然之间开始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了好奇,用主任的话说感觉有点开窍了。正是因为乱七八糟的毫无顾忌的阅读,帮助我打开了一扇窥见丰富世界的窗户,突然觉得科研,学术研究并非想象中那么晦涩和枯燥,一旦投入其中,其实有时候非常有意思,因为它不断的激发你的创造力,不断的挑战自己的认知,不断的挑战自己的忍耐力,忍受那琐碎的工作流程,细节,大量的数据分析等等。
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烦躁和无聊,相反却激起了用意志对抗意志,忍耐对抗忍耐,自己和自己较量,自己和自己做游戏的过程,非常有意思,慢慢的,从最初散乱的数据到最后成形,让人很有满足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有混杂太多世俗的,功利性的东西,比如为了写出一篇东西,为了晋升,为了提高知名度,为了扩大影响力等,而应该始终抱有一颗好奇心的心,抱着一种"玩"的心态去研究,仅仅是因为好玩,有意思,所以我才决定去做。所以,丝毫感觉不到压力,也不会因为某一个论点被推翻一切重来而沮丧难堪。如果被推翻,那就重新切入一个点再研究,总之,要灵活。
其次,如果没有灵感,说明读的文献和书籍还不够多,原始数据信息采集肯定也不够,所以多读多看,反复琢磨原始数据,原始资料和研究对象。最好是开放式的去研究,不带任何偏见,每一次都像是新数据新信息一样。
再具体落笔写的时候,依然需要不断的问自己,文章是否够新颖独特,提供了什么独特的视角,或者说提供了什么价值让别人花时间来看你的文章?我是不是把我的研究表达清楚了?总之,多问自己类似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篇文章写起来太费劲,那就干脆分解成很多小模块,今天写摘要,明天写结果,后天写讨论一个个小模块等,但必须确保每天往前推进一点点,哪怕是一段话也要往前推进,因为一旦中断,热情就会明显减退。
好像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有规律的,所以不要只顾低头做事,看看背后的规律,运作模式,慢慢的就会建立起自己的秩序。
最最重要的,依然是要保持运动,甚至我觉得一个人只需要好好的,认真的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运动,自然就会懂得做很多事,因为这种能力是会迁移的。所以保持运动,让运动启迪自己的思维,让身体和思想始终保持一种活力,协调发展。
关键词:开放式体验、好奇、好玩、规律、运动、灵活、活力。
-
子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3 1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