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歌
《张公·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唐代名士张公(名艺,寿张人,生于唐高宗时)(张氏八世祖)修身养性,以和为贵,以忍为上,一生处处讲忍让,因而家庭和睦、团结友爱,以至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岳路经郓州曾亲临其家,询问他保守家业、和睦宗族、九世同堂的秘诀,他只写了100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起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旌表。“百忍”遂成为张氏家族的徽号,其后人遂以“百忍堂”为其堂号。
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族远诗为凭。”张公的族人把张公一生的忍让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百忍歌》广传于世,明清时几乎家喻户晓。《百忍歌》所说的忍,属于精神养生中的调神法,即在遇到情绪不良时,要提倡“理智”,注重“修养”,掌握自己,控制情绪。如果不控制情绪,任其放纵,不但周围的人受不了,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极为有害,小则身体患病,大则危害生命。因此,暂时,“忍一忍”亦是有积极意义的。《百忍歌》在中国文化中颇具影响。“百忍”是家风,无疑是张权千户留给后人的警示,要子孙在“忍耐”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氏人以为荣极,遂有“九居世泽、百忍家声”之堂联,成为张氏的专用标志。
祖先的遗训,在当时的态势下,确有保家和维护“气节”的作用。据考察《张氏谱书》可以验证:在“清”灭“明”后,直至乾隆中期,大约百年间,张氏后代多数习文,少数练武,无人出仕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