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饿了么走进云南,这个城市变得更有吸引力
对云南印象的印象一直不错,去年春节假期特意报团去了一趟,都是旅游公司安排的一日三餐,并没有特意安排行程去吃一些特色的小吃,总觉得有些遗憾。我们后面找了一家小店吃过桥米线,有点小小的失望,三十块钱一份的米线很普通,人生地不熟短时间也没法找到想吃的店铺。同行的两个小伙伴都开始想念广州的美食,想念饿了的时候可以叫个外卖宵夜。
当时受一些负面的黑导游黑旅行社的影响,云南的旅游业受到重挫,还在恢复中,很多导游都面临着失业甚至远走他乡,去广西,贵州等地再就业。旅游业不景气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导游说自己的月收入比前几年少了很多,因为要照顾家庭也不适应外面的气候饮食等,不想远走他乡,即使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机遇。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有个云南的同事回老家过春节,他说明显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说这里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街上多出了很多外卖小哥,外卖小姐姐,甚至还有外卖阿姨,他的一些老同学也打算回家乡发展,选择开店或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想象,这些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骑手,成为城市的毛细血管,给城市带来便捷,也为这个城市增加了亮色。云南也变得和一线城市接轨起来。
去年过来的时候觉得这个城市缺少点什么,饿了,想吃东西的时候找不到推荐的平台。2019年初,这一切有了可喜的改变,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入驻大理、昆明等城市,他们用数字化平台推进商家的覆盖率,对本地生活服务进行全面的升级,并且给商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帮助商家设计LOGO设定营销模式,设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如此一来,商家的订单一下子就多了,同时也吸引骑手回流,骑手的收入也从之前的每月三五千到现在的平均月薪8000元。这样的改变不仅仅衍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让游客在休闲之余能够大饱口福。外卖平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叫个快餐,在饿了么平台上,你想吃的酸菜鱼,农家菜,小锅米线等等,应有尽有。
云南原本是“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新经济催生出大批就业岗位,口碑、饿了么进驻昆明、大理之后,给本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本地在外打工的人返乡就业或者创业,“燕归潮“现象在昆明十分明显。骑手是一个包容的职业。不一定局限在送外卖的一定是小哥,也不一定都长得帅跑得快。20多岁的女孩子可以尝试,40多岁想自由支配时间自由就业的家庭妇女也可以,不做骑手有管理经验的还可以在骑手站点分配订单,管理骑手等等。
云南地广山多,很多山区是贫瘠的,农作物只能解决温饱,产生不了经济来源。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工作机会来提高生活水平。饿了么提供了平台和新的就业机会之后,这个城市变得不一样,多了几分匆忙,少了几分焦虑。让更多的人节约了用餐排队时间,也让更多的美食有了被选择的权利,骑手们的生活也不再像从前外出务工时工厂流水线上那么单调乏味。
越来越多的商户们通过口碑饿了么进行数字化“赋能”,越来越多的市民也享受到了“3公里幸福生活圈”。旅游城市的酒店大多都集中在市区,这样给住宿的游客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口碑饿了么的圈子铺开之后,算是一个互利惠民的互联网大工程。网上点餐节省了到店等待的时间,外卖是上班族的新宠,特别是一些经常要加班加点熬夜的人,外卖能让他们按时吃上热饭菜。还有像我这样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打开口碑饿了么,看下美食分类,顾客评价,自然就方便多了。不用随便找个店凑合,旅游城市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好吃的东西可能藏在不起眼的巷子里,桂林米粉就是这样的,在桂林,那些巷子里的米粉又便宜又好吃,4块钱就能吃到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在大街上的那些店铺不一定正宗还贵,至少要十块八块一碗。所以口碑好的商家更容易在饿了么平台上接到更多的订单,即使他的店铺在比较偏的巷子里,用户中肯的评价在某一方面能够督促商户不断改进。
在节奏紧张的城市里,车水马龙,外卖小哥也多了分危险,他们匆匆忙忙的前行,只为了尽快的送达顾客的外卖。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和包容,司机看到外卖小哥过马路的时候不要着急按喇叭。谁都有叫外卖的时候,骑手成了每个城市的刚需。
还想去云南,下次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慢慢走慢慢看,安安静静的欣赏七彩云南的美。到时候不想吃泡面,饿了可以叫个外卖。云南的美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形容的,希望所有去云南旅游的小伙伴能美景美食兼收,那样就不枉费千里迢迢旅途的辛苦。也希望旅游能带动云南更好的发展,毕竟,旅游能促进饮食,住宿,商业等多方面的发展,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吃饱穿好学习好,希望每个骑手都能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和工作,不必漂泊异乡,能在家乡就业的人最幸福。未来的云南,一定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七彩之城,因为,云南有他独有的内涵和魅力。
© 本文版权归 豆友196333148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