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黑《乐队的夏天》?
最近,马东和《奇葩说》团队做了一档新节目《乐队的夏天》。
相信有些同学已经看过了。

在嘻哈和电音都“综艺化”了之后,这一次终于轮到了摇滚。
据我观察,光是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就已经炸毛了,在他们看来,摇滚是不可以综艺的。说严重点,这是一种亵渎。
毫无疑问,在听歌鄙视链里,摇滚一直占据高位,但摇滚牛逼不等于摇滚乐迷牛逼,就像有些书伟大不代表读这些书的人就伟大了。
很多人只不过是听的或看的早了些,便觉得自己牛逼哄哄,想要独揽解释权,是非常要不得的。
《乐队的夏天》开播之后收获的第一轮炮轰,恐怕和这种“抢占解释权”的逆反心理脱不了关系。
这一帮人或许可以称之为“摇滚原教旨主义者”,切记,任何原教旨主义都是需要警惕的。他们其实什么都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逼格。

那么,节目到底怎么样呢?
除了把摇滚引入综艺的原罪外,还有两个点被很多人攻击。
第一,有人觉得像面孔、痛仰这样的老乐队不应该参加,他们应该被供奉在摇滚名人堂上,而不是跑来录节目。
这种心理也挺奇怪的,毕竟节目和乐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既然他们来了,一定有自己的考量,作为观众实在有点管不着。
第二,不少人认为《乐队的夏天》过于重视节目冲突,重心没有完全放在音乐本身。
这点倒是真的。
在这么多实打实的乐队里放进一组练习生,就是故意引战。

这个套路《中国有嘻哈》《即刻电音》都玩过,着实是国产综艺的一大流弊。
对于节目没有完全将重点放在音乐上,我也很认同。

我不只听到一个人吐槽让马东少讲点话,多放乐队表演。
不过我对这一点持中立态度。
这更多的是节目策划的一种偏好,不能完全说是缺点。毕竟节目的观众来自不同圈层,除了音乐,去突出人,可能是最能覆盖大多数人群的切入点了。
让马东不访问,估计他要憋死。

而某些访问其实可以让乐手本身的性格特点得到发挥。虽说音乐第一,但大家对人的兴趣永远是最大的,只要节目时间够长,我其实并不反感。
贡布里希曾经说,哪有什么艺术史,不过是一个个艺术家。比拼创造力的节目,说到底还是要看人和作品。

《中国有嘻哈》第一季有Gai真的是很惊艳,第二季就没有这样一个特别出众的rapper了。

《歌手》这样的老牌音乐节目,选人也基本上决定了整季节目的质量。
《乐队的夏天》在这点上做得还是挺好的,就目前已经播出的两集来看,至少足够多元。
有老炮。

比如面孔这种几乎伴随了整个华语摇滚乐史的乐队。

比如痛仰这种几乎伴随了所有80、90后乐迷的乐队。
有新人。

比如在第二期里大爆的九连真人。

比如在互选阶段只获得了一个投票的斯斯与帆。
另外,节目还囊括了各种音乐种类,不只是摇滚,还有民谣朋克、放克、雷鬼等等,作为一个不算专业的听众,还是有一点打开眼睛看世界的感觉。

比如第一期里迷人的皇后皮箱。

让人跟着动起来的Click#15。

来自台湾的Mr.WooHoo。
其实,中国的原创音乐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生态,只不过很多都无法进入大众视野。
不管摇滚原教旨主义者如何叫嚣,对于我这种嗅觉越来越不灵敏的人,发现一些好乐队,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吹一波九连真人。

虽说痛仰的《公路之歌》我大概循环了有上百遍(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啊),但九连真人无疑是第二期的王者。
这可能是一个残酷的真相:情怀可以温暖人心,但我们永远对新鲜的才华不吝赞美。
不过看节目的时候,还是看到有人在弹幕刷“不要方言”。
这是我不大理解的地方,虽然我也听不懂方言,但我却一直觉得,方言才真叫迷人呀!
众所周知,普通话其实是一种折中方案,很多中文的韵律在普通话中其实是被取消了的,更不要说方言与本地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

在第二期节目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九连真人和斯斯与帆唱的都是方言,那种源自于土地的情感连接,真的很动人。
记得以前周云蓬做过一个红色推土机计划,请了很多乐队唱童谣,里面就收录了很多很可爱的方言童谣,好多巨好听的。
既然说到这里,很想推荐一下我非常喜欢的白水和他的《花拾叁楼主人》。棒呆。

还有广东海丰的五条人就不用多说了。
另外一个小众一点的乐队——汕头南澳的玩具船长,也想推荐一下。听过一次现场,让人心情大好。
第二期的黑撒也是我播放列表中循环多次的乐队,《贫嘴高中生的幸福生活》当年也是听了无数遍。
方言音乐的百花齐放,或许也是音乐生态繁盛的一个象征吧。
好像有点扯远了,总之,我的意思就是,可以听到这么多真正值得一听的好乐队的音乐,已经很开心了。
PS.我的歌单还停留在2012年左右,这几年的新乐队我好像都没怎么听了。非常欢迎大家踊跃推荐自己心头好的乐队,大家一起扩充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