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笔记
爱一个人是要不求回报地献出自己,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爱是由信仰支持的一种行动,信仰少的人也必定爱得少。
作者: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对弗洛姆的影响很大,在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弗洛姆融合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在社会批判方面,弗洛姆则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的思想。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作者观点:爱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过去普罗大众的观点:爱是“自己能否被人爱”以及“爱的对象”的问题(一种“爱用不着学习”的态度);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falling in love)与“持久的爱”(being in love)的区别。
浪漫式的爱的观念在近几代人中才开始得到普遍认可。
如果把谈婚论嫁也看成按商业法则进行的交易的市场的话,“富有魅力”一般就是指某个人具有许多令人喜爱、目前又是这个市场上广受欢迎的特点。
无论从人的身体条件,还是精神气质,那些能够让人具有魅力的因素,都是由一个时代的流行风尚决定的。在20年代,一个喝酒、抽烟、泼辣、非常性感的女人是极具魅力的,而今天的时代风尚则认为女性应该品行贤惠,为人谨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男人一定要有雄心大志、渴望出人头地——而在今天他则应该成熟世故、善于交际、心胸开阔——才能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产品”。
在一般情况下,所谓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其实是在对“这件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购买能力估价之后才产生的。我想做这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衡量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根据我所展示出来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因此,两个人根据他们自己所具有的交换条件,一旦在市场上发现有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就开始相爱。
人们一方面是如此强烈地渴望着爱,但另一方面却把别的事情看得比爱更重要——成功、名誉、金钱、权势,我们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学习如何来获取它们;对于爱的学习,人们则无暇顾及。
第二章 爱的理论
动物的“爱的痕迹”是一种原始蒙昧,而人之为人,应该在“爱”这个议题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性,寻找一种新的和谐,一种闪烁着人性光彩的和谐。
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威力,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软弱与孤独。所有的这一切使每一个个体的人寂寞而孤独的生活处境就像牢狱一样让人无法忍受。如果他不摆脱这样的处境,坦然地走向自己的同伴,走向外部世界,并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自己与同伴、与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的精神世界也许将会彻底崩溃。
软弱、寂寞与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应该在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之后,努力寻求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一、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
1.摆脱孤独感的方式:纵欲狂欢(如原始部落)
2.现代社会的常见方式:同群体结合,与某一群体保持一致
平等同时也意味着应该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因为人类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只拥有一次生命的独立的个体,是自成一体的“小”宇宙。
犹太教典籍:
救一人,等于救一世界;杀一人,等于毁灭一世界。
康德:
人,绝不应该是他人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并且只是目的,而不是他人的工具。
关于现代社会中的“平等”:
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在今天,“平等”指的是像机器人一样的平等,也就是失去了个性的人的平等。平等与其说是指“整体性”,不如说是指“同一性”。
女性之所以与男性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差别消失了......男女平等,不是以性别对立的两极而平等,而是以男女完全相同而平等。
现代社会大肆宣扬取消个性的平等理想,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像“原子”一样,这些原子相互之间没有差别,聚集起来也就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发挥作用,所有的人都服从同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一个人却还在相信他们是在依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正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的标准化一样,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标准化,并把这种标准化称作“平等”。
现代社会的“同一化”:
工作与休息的周期性安排。
一个深陷网中的人怎样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特个性禀赋,只有一次生命体验,能感受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渴望爱情和惧怕孤独寂寞的人呢?
3.实现统一和谐,消除孤独的第三种方式:创造性的劳动
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劳动者与他所创造的对象融为一体,人在创造的过程中与世界达到和谐统一。(但这只适用于那些自己计划、自己进行并且能看到成果的工作)
纵欲:暂时地消除孤独
接受同一化:虚假的统一
创造性劳动:人与外界的统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最终目的: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共生体结合

被动式与主动式共生体结合的共同点是:双方都在结合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与共生体结合这种方式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个体完整性和独立性——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前提下与他人结为一体。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阻隔的高墙,实现人与人的结合。爱能够使人克服孤独感和隔绝感,但同时又允许人保留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在成熟的爱中,我们可以发现爱的双方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融合。
斯宾诺莎谈情绪:
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种,称之为“活动”和“狂热”。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如果他是被一种消极情绪所支配,那他就受到了外在力量的驱使,即使他为某种事情而努力,他意识不到他的努力是因为受到了自己不了解的动机的驱使。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积极活动”,而不是消极的情感;它是主动地“投入”(standing in)的活动,而不是盲目地“沉迷”(fall for)的情感。用通俗的说法来表达爱的话,就是:爱是给予(giving)而不是接受(receiving)。
一个人的“给予”,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唤起生命深处的生机。
马克思: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取爱,用信任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的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拥有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是:
人的性格中的创造性倾向要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性格倾向类型中,人就能够克服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侵占心理;并且能够建立对自我的信赖,鼓起追求目标的勇气。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人就会害怕把自己给予别人,也就是害怕去爱。
爱的基本要素:
①给予
②关心(爱是对我们爱的对象的生命及成长的主动的关心)
③责任感(我对另一个人表达出来或即将表达出来的愿望和需要作出的反应)
④尊重(努力地让对方按照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成长和发展)
⑤了解(深入事物内部,了解其基础)
对弗洛伊德“唯生物学”观点的批评:
弗洛伊德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性行为是一种“心理—生理”活动,没有看到男女两性各自人性的不圆满,没有看到性行为实际上是人试图通过性的结合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只属于男性)
二、父母和儿女的爱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无条件的母爱:
我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母亲的爱是幸福,是祥和,不需要去赢得,也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消极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创造。
作者对母爱同父爱的区分:
①母亲的爱的本质
就其本质而言,母爱是无条件的,(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想型”或荣格所说的“原型”)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的强烈的愿望,而且也是每一位成年人内心最深的渴望。从另一个角度看,那种通过努力才得到的爱往往令人心存疑虑......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因为我是我,也就是说,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人们也会把这种渴望寄托在宗教中,甚至可以在精神疾病中找到更多的例子。
②父亲的爱的本质
他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环境:即思想的世界,人类所创造的由法律、秩序和冲突构成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向人类社会之路的引导者。
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令我满意;我爱你,因为你尽到了你的职责;我爱你,因为你很像我。”
对于父亲来说,顺从是最大的美德,不顺从是最大的过失,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综: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符合孩子自身的需要。
母爱:希望孩子独立并鼓励孩子最终离开自己
父爱: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
一个成熟的人是父爱+母爱的结合体:既有母爱赋予其的宽容,又有父爱教给他的责任......并不是像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所说,父母亲影响的综合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而是把对自己母亲式的关心建立在自己的爱的能力上,把对自己的父爱建立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作者在此应该只是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爱的本质,而在现实中,这两种类型的爱未必就分别对应母亲和父亲。)
从“被人爱”到“爱别人”
儿童成长到少年期,就会结束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开始认识到,别人不再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别人的需要同自己的需要同等重要——事实上,别人的需要更为重要,给予比接受更能够带来满足感,更能够使自己快乐,爱人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人,他可以从由自恋、自我为中心所造成的孤单感中解脱出来。在爱人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崭新的与人结合的感觉,体验到与他人的统一。
爱的形态
婴儿时期的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人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别人。”
幼稚的、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三、爱的对象
从根本上来说,爱并不是同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
博爱: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其他人,愿意为别人的生活带来欢乐。
母爱:包含两个部分,对儿女生命及成长的责任感,以及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态度。动机:“超越自我”的欲望。跨越:接受儿女的独立和离去。
性爱:一种排他性的爱。性欲望的目的是绝不仅仅只是生理上的要求,也不是仅仅为了释放精神的压力和紧张,而是为了寻求与人的结合。
性爱的排他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结合,即在灵魂和肉体上完全融为一体。只有在性结合这方面,在自己的全部生活献给一个人这方面,性爱才是排他的;而不是在更深层次的博爱的意义上排斥其他人。
从本质上讲,爱应该是一种受意志控制的行为,是人把自己的全部生命与对方的生命紧紧维系在一起而做出的决定。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自爱:自爱与爱人是紧密相关的,绝不是互相排斥的。
自私与自爱绝对不是一回事......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非常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能力方面的欠缺。
上帝的爱:宗教之爱的父性因素与母性因素。
——父性因素:爱神如爱父,神是正义和严厉的,赏罚分明的。
——母性因素:爱神如爱母,神是慈爱的,她将永远拯救我、宽恕我、祝福我。
(上帝是不可名状的“最高虚无”)
第三章 当代西方社会中的爱与爱的溃散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是一方面认为自己是自由而独立的,并且相信自己不会屈从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心甘情愿地被纳入社会这部大机器之中,规规矩矩地听人摆布,自愿服从领导,盲目地受人指挥。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理想的结合就是夫妻双方“合作愉快”地履行各自的职责。
关于爱与性:爱,不是双方性欲望得到满足的结果,而恰恰是性的幸福的前提,甚至所谓性方法或性技巧都是爱在性活动中的结果。(弗洛伊德更偏向于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性满足的产物)
一、几种常见的非理性的爱的形式
①偶像化的爱:把对方作为完美的对象来加以崇拜
②伤感式的爱: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表现有二,一是通过消费代用品(爱情故事、爱情电影)使自己得到满足;二是通过对爱进行时间上的推移将爱抽象化。
③将自己的问题投射出去:逃避自己的问题,将注意力置于“所爱的人”的缺点和不足上(或投射在孩子身上)。
上帝被“异化”
“把上帝当作你的伙伴”这句流行语意味着把上帝当作事业上一起合作的搭档,而不是在爱、正义和真理中与上帝结为一体。
第四章 爱的实践
一、实践爱的艺术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自律:贯穿人的一生中都保持的律己。(自律绝不是受外界力量强加而被迫接受的约束,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
②专注:人们已经成了张开大嘴等着吞咽的消费者,渴望并准备吞下一切东西——电影、饮料和信息。
③耐心
④极大的热情
二、实践爱的艺术所特有的必备条件:
主意条件:克服自恋。与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够从事物的真实情况出发来认识事物,并且能够把事物的真实面貌与自己出于渴望或惧怕而形成的想象区分开。
(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以及是否在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谦逊、客观性和理智。)
(在很大程度上,各种形式的精神疾病就是由于患者不能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是失去了客观性的极端表现。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惟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是他内心感受到的一切,是他的欲望和恐惧。)
需要信仰的支持。非理性的信仰是服从于一种非理性的权威(对一个人或者一种理想的信念);理性的信仰是立足于自己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心。理性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对自己思想中所具有的确定性的坚持。
理性的信仰,深深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理性信仰来源于独立判断,而独立判断来源于自己创造性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相信自己。对自己的爱有信心,相信这种爱能够唤起别人的爱,相信这种爱是稳定可靠的。
积极地行动。“积极的行动”不是说一定要动手做某件事情,而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
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如果我爱,我就会不断地、主动地关心所爱之人,而且这种积极主动的关心并不仅仅限于他(她)一人。
结语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被管理阶层和职业政治家所控制。人们被社会影响所左右,他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尽可能多地消费,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从属于经济目的,原本属于维持生存的经济活动成了人的终极目的。人变成了物,成为自动行走的机器:一个个营养充足,穿戴讲究,但对自己人性的发展和人所承担的任务却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关注。要使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