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只记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记忆的常识读后感
记忆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学生时代如果你记忆力很好,那成绩一定不会差;工作以后如果记性好,那办事多半会靠谱。
怎样才能拥有好的记忆力呢?
大脑是怎么记忆的呢?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如果要细细道来的话,从脑科学到认知体系,从解剖学到生理学,拉来一车的书也说不完。
但是,日本却有一位学者柿木隆介用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记忆的常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有关记忆的基础知识,告诉我们大脑是如何记忆的,老年痴呆症的成因是什么,为什么醉酒之后会“断片”……
柿木隆介是日本自然科学生理学研究所教授,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医师,医学博士。所以据他所说,“市面上有大量有关记忆的书籍,但是这些书大部分出自心理学家或者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之手,还不曾有过像我这样熟知临床和研究两个方面的作者”。然而,除了这一大堆光鲜的头衔,他还有一个称号让人更感兴趣,那就是全日本工作记忆第一人。
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号呢?是因为在很多年以前他参加过一个记忆力的测试。参加者被要求大声朗读一个句子,并且记忆句中的一个单词。接着再读一个,再记住句中的单词。
大多数的人,只能记3-4个单词,记住5个的人很少。
但是柿木隆介却能一直记下去,记到20多个的时候连测试者宁阪教授都不耐烦了,说“这样下去没有尽头,还是算了吧”。
之前之后宁阪教授都测试过许多人,但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作者的。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几点:
1. 在同时进行几项工作的同时,始终惦记其中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朗读的时候仍然专注于要记的单词上。
2. 给需要记的词标注意思,或者将之形象化。在脑海中出现该词的具体意象。
3. 自我监测,发现自创的方法也记不住单词了,那就换一种方法,反正无论如何唯一目的就是要记住单词。
不过最后也最重要的是,作者说自己是天生的工作记忆能力强。
一句话打败所有人。
气死人了。天生命好没办法啊,不过也不用特地写本书给我们炫耀吧教授~~~
开个玩笑。《记忆的常识》浅显易懂,非常好读。
作者分七个章节介绍了有关记忆的种种知识,从记忆是如何工作的说起,接着告诉我们如何提高记忆力,再展开说明记忆也是一种技术,是有科学方法来增强的;然后阐述了可以用记忆在大脑里留下的指纹而测谎破案,再接着说明大脑对脸部有着特别强的记忆力,居然分化了一个专门的部门,面部认知中心来专门看脸(原来大脑也是外貌协会的);再然后他又介绍了记忆消失的两种情况,酒后失忆与老年痴呆。最后有一个专门篇章是“答读者问”,以一名脑科学家的身份回答了大量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就让我们和这位“记忆力之王”一起来探索记忆的秘密吧。
其实就一句话:大脑只记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
书中把记忆分为两种,短期和长期。
短期就是暂时记得,但是会逐渐消失的记忆。比如说你向别人复述一串电话号码时,当时能完整复述,但是转眼就会忘记。
长期记忆就是很久以后你还能回忆起来的记忆。比如说许多年前你给初恋情人写的一首诗,多少年过去了你仍然能吟诵。短时记忆是在保存在海马体内的,长期记忆则会从海马体中转移到颞叶中,也就是记忆仓库里。
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把要背的东西顺利转正,比如单词,比如公式,又比如古诗古文,这些如果我们背一次就能永远不忘,短期记忆能马上转为长期记忆,那该多好啊。
但是事与愿违啊,除了少数基因突变的记忆天才,这世界上99.9999%的人都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那么,能有幸成为长期记忆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那就是大脑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
包括三项:印象深刻的事物;意义重大的事物;经常反复的事物。
一、为什么对印象深刻的事物大脑能记住呢?
印象深刻的事物就是与平常事物截然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脑必须记住?
因为这事关生死存亡。
设想一下这个场景,几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都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平时的生活就是采集果实,捉点兔子和老鼠吃吃。这平淡无奇的日子日复一日,虽然时饱时饥,倒也无忧无虑。突然有一天,有一只狮子出现在视野中,大家不以为意,仍旧各忙各的。狮子突然暴起,向人群扑去,捕了一个人就走了。
这血淋淋的一幕和人被拖走时的惨叫声,一定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的人就记住了,下次一看到狮子的踪迹就赶紧躲避了;但有的人却并没有把这个记忆保存下来,狮子再来的时候,他仍旧忙他自己的。
那很遗憾啊,狮子把他拖走了,生存适应器就把他淘汰了。
于是没把深刻印象保存下来的那些人的基因,也就没有被保存下来了。
二、意义重大的事物又为何能被保留呢?
比方说昨天早上吃的什么早餐,也许你已经忘记了;但十年前你自己的婚礼仍然历历在目;比方说你上个月和同事一起聚餐聊天,具体说了些啥你也想不起来了,但是20多年前高考的天气,高考的监考老师,考了些什么题目,得了多少分你仍然记得一清二楚。
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事情,所以可以牢牢地被大脑记住。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意义重大的事物本身就很重要,对我们的生活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大脑能记住;其次,意义重大的事物,往往伴随着比较强烈的情绪。大脑中处理情绪的器官是杏仁核,它与工作记忆器官海马体紧挨在一起。情绪强烈的话,杏仁核也会相当兴奋,进而也会影响到海马体对相关事物存留的筛选。双管齐下,意义重大的事物就能很轻松被纳入记忆仓库啦。
三、最后是经常反复的事物。
经常反复的事物,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它不像猛然出现的野兽那样危险,你不记住就会有性命之忧;也不像你第一天上学第一天上班那样意义重大,让你觉得激动兴奋;它只是默默地呆在它该在的地方,时不时跳出来提醒一下你他的存在。为什么这样不足为奇的事物,大脑也会觉得重要呢?这是因为,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食物主要来源是狩猎和采集。
哪些区域有蘑菇采,哪些兔子腿短容易捉,哪些果子熟了能吃,跟着哪些野兽可以采到能治病的野草,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记下了这些的人,生存率一定会比记不住的人高;反之又只能被适应器淘汰。
四、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是记忆天才吗?
是的没错,或者确实有这样的记忆天才。
但是万中无一。
更多的是由于储存过多无用的信息,外界信息量超出大脑接收处理的阀值,造成认知超载。
大脑完全分不清轻重主次,人也变成了半痴半傻的白痴。试想一下,你现在有一个项目马上要提交,如果今天下午提交不了你就会被炒掉,换人来做;这件事情你记住了;但同时你记住的还有:一只苍蝇在你眼前飞过。你手臂上的汗毛被风吹得飘了起来。你身边的窗帘,有五个线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有可能会顺利完成工作吗?没有可能的。
《记忆的常识》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很妙的科普书,虽然我觉得浅显了一点,但作为入门的科普书来读还是很不错的。大脑只记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是从书中总结出来的,也是我结合《进化心理学》来胡扯的,希望有空的同学能给我砸几板砖,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