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对我“路边捡尸”的三种态度
1、事件描述
昨晚1点多,和朋友吃完烧烤往学校的方向走,快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因为手机的屏幕光突然瞥到路边草丛里躺着一个男生,我心想 “毕业季了,肯定是喝多了摔倒在这了”。抱着对深夜见此场景的忌惮以及不想惹麻烦的心理,我本能的逃似的往前走了几步,拗不过善心发作,又折了回去。
这个哥们看着20岁左右,呼吸平稳不像是在昏迷或者沉睡状态,左眼微肿,眼镜躺在草丛外的大树底下,我推了他几下,问 “哥们你咋了,大半夜躺在这个地方”,推了半天没有反应,我注意到他手里攥着一部手机,但又不知道密码,怕他有什么危险,随即打了110.

小插曲: 在等110的过程中,路过了两个男生,牵着往前走,打量了我一下,又打量了草丛中的男生嘀嘀咕咕的走开了,没过5分钟120来电话问我他还在动吗,我把手放在他鼻子上说还在呼吸(第一次遇到这种场景,只能用电视剧里学习的招数)。
从拨打电话到110、120相继赶来大约15分钟,成都深夜出警的效率还是蛮高的,120小姐姐检查了一遍,说他没有喝酒,也没有需要医治的部分,于是警察又通过照手电加喊的方式把他弄了起来,这哥们眼角还带着泪,怒斥警察不要管他,又骂骂咧咧的不知道说了什么,我见情况不对劲和警察和了一下就离开了。
2、朋友1:自我移情型「人间失格」
对于今天遇到的这个情况,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点点兴奋,像是记者好不容易抢到了头条,我第一时间分享给刚刚分开的朋友,我大概的描述了一下事情的经过。

朋友的第一反应是发出了对生活的感叹,他已经是一个工作了的社会人,也是一个略显高冷的文艺青年,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朝九晚五都经历过,他很理解人在社会中的身不由己,并且就在刚刚吃烧烤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他在人生这个阶段的痛苦,他说他现在的领导强大的控制欲使他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没有私人空间,这不仅阻碍了他的创作还让他感到生活的不便,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大乌苏倒进胃里,和他说这件事的时候他有一点微醺,处于一种感性的状态,这件事像对他方才讲述的一种印证,在剪短的交流中感受到了无奈,考虑到他明天要出差,没有和他多聊就说了晚安。
3、朋友2:警惕型「你给他整醒了,他给你整一堆事,麻烦」
刚刚和朋友的分享似乎并没有让我找到快感,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像是发生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所以今晚我又把它分享给了我另一个朋友。

这个朋友是游戏里认识的一个弟弟,认识了一年了生活中并没有见过面,据简短的聊天,我了解到这个00后的小朋友从18岁就离家去北京闯荡,每次找他他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我觉得他应该经常见这个场面就和他说了这件事。
和他说起“捡尸”这件事,他竟有些兴奋,在他出入的场所,这两个字已经被赋予了色彩意义,当我说我捡到的是个男的时,他发了一个鄙夷的表情,然后给我发了一大串语音,教导我遇到这种事情能走开就走开,不然到时候一大堆事,麻烦,他比我小5岁,却像一个过来人一样从各个角度给我分析我做这件事的危害,在他的描述中他旁征博引了大一些新闻里发生的案件,企图让我产生一些后悔的情感。
不过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学新闻的人感觉到的不是对这个事件的恐惧,而是深深感受到新闻机构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书写、呈现等过程中对观众的影响,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新闻要客观、真实,但是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高效、高质的报导方式的下,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某类新闻呈现的数量是值得所有做新闻的人应该反思的,在这样一个位置做好了能发现黑暗抨击现实,做不好则让观众只看到黑暗担忧社会现状。
3、吃瓜创造型「脑补一万字狗血剧」
讨好型人格的我,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我怎么可能轻易的放过这个话柄,考虑到女生天生的八卦体质(我认识的),我想都没想的发给了和我同导师在做“同人研究的”传播系女研究生们。


她们对于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可怕,有一个女生说,最近学校附近发生了很多恶性事件,我平时晚上都不敢出门了,另外一个女生算是这个话题的KOL向我剖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他喝醉了吗” “是失联了他吗” “他是神经病吧大概,会不会是那种反社会人格”,见我支支吾吾的没说出个所以然。
她进入以脑补为载体的即兴创作中,他肯定是被绿了然后还被小三给打了,自己气不过躺在那里,然后大家纷纷开始发言,探究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并开始分析各种原因存在的合理性,我这个话题发起者和经历者在此刻成为了一个旁观者,仿佛我没有在场,而是在听别人的分享,随着夜已经深了,我倦倦的说明天我们要去找导师讨论论文,只有这句话才能在这样激情澎湃的场合扼住所有人的喉咙,话题结束,所有人开始了深夜肝论文。
之所以记录下这件事情没有想对各种态度做评价,因为他们都不是亲历者,是间接了解到这件事。但是通过事件的分享,我对自己及朋友不同的行为和回应感到很有趣,今天记录像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文本,如果你的朋友给你做了这样的分享你会是什么反应呢,欢迎诸位抱着小板凳来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