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 序
这是四年前注《老子》时写的序,这几天翻动书稿找了出来。书虽出版无期,序还算有点意思,就先搁在这儿吧。
我是06年冬天首次接触《老子》的,距离现在已有9年。
那时候常常独自走在济南的护城河边。早上清凌凌的水面缭绕着薄薄的雾气,蓝得醉人的天静静地投影在野鸭浮过的波心,晨练的老人猛得吊一句长腔,林间倏地惊起五只六只缩着脖子迷糊的麻雀,叽喳声里太阳一下子跳将出来,远处千佛山上晶莹的雪霎时间晃疼惺忪的眼,唤醒了还在温柔梦里沉睡的老城,于是从趵突泉到大明湖到解放阁,穿过冒着包子油条热气的曲水亭街和飘着粘糕味道的芙蓉巷,慵懒的济南城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那时候正热恋着一个美丽的姑娘,或远或近求而不得,再想想自己模糊的未来更是有着说不出的怅惘,这年轻的痴狂在那样宁静的早晨也不曾舒缓。青春的日子总是忧郁,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孤独里,总要有个寄托的,于是就遇见了《老子》,得失忧患的心终于渐渐的抚平了。
从此与老子成了忘年交,如痴如狂。可毕竟全然理解起来不容易,翻遍了学校里《老子》的藏书,私下也收集了众多版本,越读却越糊涂,各注本间小则断句不同,大则释义相悖,纷纷扰扰各行其是。玩笑说大约是狮子座的尾巴近于处女座的缘故,遇到这混乱,每每抓狂,于是立志,要自己条分缕析地给《老子》作一个注。究竟力有不逮,一拖就是许多年。
这许多年里膏油继晷不敢懈怠,走了许多的路,读了许多的书,写了许多的诗,就像不曾忘记初恋的情人,常常在午梦初醒时就回忆起千里外那个久远的济南的冬天,想起我还欠《老子》一个承诺。27岁生日前开始写,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草就,断断续续地一改就是一年多。
全然替前人说话,没有意义,也违背了著作此书的初衷,必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明才是。书中可推敲处或依旧有许多,但毕竟能说服自己,让我这准处女座不再焦急。
曹雪芹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体会到他的苦心了。这本注就像我十月怀胎的孩子,自己看着总是爱的,于是就怀着或惊或喜的心情抱给大家看,希望我的朋友们也能够喜欢。
一、老子其人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历来众说纷纭,学术界争论不断,民间也有许多传说。
司马迁《史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陈鼓应先生指出,春秋年间并无李姓,但有老姓,“老”、“李”一声之转,因此老子应该姓老。至于“耳”、“聃”其义相近,古或一字。高亨先生也认为,老子姓李氏名耳,先秦人绝无此说,不可信。
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写到,“老子”之称,大概不出两种解说:
(一),“老”或是字,春秋时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纥(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视(名)、孟施(字)舍(名)等。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因为“聃”也有老的意思。又古人的“字”下也可加“子”、“父”等字,例如孔子学生冉求字有,通称“有子”。所以后人又称老子。
(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与姓的区别,所谓“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贵族于姓之外还有氏,如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之类。老子或者源出大族,故姓老而氏李。
综上,我认为老子姓老,名耳,字聃。李姓之说概是老字声转。至于传说中的老子“生而皓首”,故称之为老,若老子非患有白化之疾,则可认为是无稽之谈,不足为据。
至于老子的事迹、生卒年月,以及与《老子》一书的关系方面,也一直广受争议。
《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史……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孔子西适周,问礼于老聃”。
胡适先生认为孔子适周是在他34岁以后,即公元前518年以后,大概孔子见老子是在34岁与41岁之间,通常认为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20岁,于是推测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
关于老子之死,司马迁说其西入关,“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胡适先生认为这说法不可信,并根据《庄子·养生主》推断,老子即便高寿,至多不过活了90多岁罢了。
高亨先生则根据《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认为老子到过鲁国,并进一步据《春秋经》“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老子铭》“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等资料,认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年龄应该在17岁,这年老子约三十七岁。
另,《左传》记载东周王朝官吏中,有一位老阳子与老子同时,又许多典籍中也说老子“有本字伯阳”,由此高亨先生认为老子与老阳子是同一个人。并根据《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记载,老阳子曾经受到周王朝贵族的迫害,逃亡别国,因而与孔子于鲁国问礼于老子相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胡适先生还是高亨先生,他们对于老子的年龄推断是一致的,即比孔子年长20岁左右。高先生关于老子即老阳子的推断也能自圆其说,但不能解释孔子三十四岁以后到东周问礼于老子这件事,因为在这之前老阳子已经逃走了。而且,胡适先生认为《礼记·曾子问》的可靠性似乎也值得商榷。
据此,我以为老聃与老阳子是两个人。商周制度,学问的传承是以贵族家族制实行的,老氏家族大约专业从事周王朝占卜及管理图书典籍的工作,而礼为周代的立国之本,因而这个家族的成员饱有文化,天然拥有礼方面的充足知识,故而孔子来请教。
先是老阳子受到迫害逃往鲁国,十七岁的孔子因而得有机会向他学习,于是有“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此“老子”指老阳子。而此时老氏家族的另一位成员老聃依然在周王朝工作,成年后的孔子在34岁后去到东周王庭,进一步与老聃探讨,于是有“孔子东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此“老子”乃老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因此十七岁时在鲁国向老阳子学礼,三十多岁时去东周进一步向老聃请教,最终实现了“立于礼”,是讲得通的。
关于老聃与老阳子是同一家族的两个人的说法,还有一个证据,《史记·老子列传》说“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老莱子或也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并且三人都被称作“子”,可见该家族的文脉绵长。
至于《史记》记载的“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这周太史儋,大约也是老氏家族的后人,因学问好,也被尊称老子。
老聃晚年目睹周王朝的颓败,抑或是因为政治斗争,辞官归隐,于是有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而西之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二、《老子》其书
《史记》记载,老子晚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由是,司马迁认为《老子》是老聃出关前作的。
根据《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关于《老子》内容的引用,战国时人就认为老聃是老子,是《老子》一书的作者。胡适先生与高亨先生认可这种说法,并且高先生认为在流传过程中,该书有经过战国时人的增删改动是难免的。
然而冯友兰先生认为,虽然《老子》书中的某些观点或段落可能是来自老聃,但《老子》一书完备的思想体系不可能产生于孔子之前或与孔子同时。老子是出生在孔子之前,《老子》这部书却很可能是后人的依托之作。
且鉴于《老子》中存有许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这只能是在人们对“名”的观念有了发展之后,因而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应该在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之后。
我基本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观点,认为《老子》一书不可能作于孔子之前,其作者绝非老聃。即《老子》一书思想的原始萌芽大约肇始于老聃,这一时期恰好是春秋末年,周王朝的统治衰微,列国间战伐不断,因而以避免损害生命、明哲保身为出发点的道家思想开始形成。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思想经由老氏家族的代代学者不断补充丰富,遂趋于完备,成为是书。
然而与冯先生有异,我同时以为《老子》应成书于惠施和公孙龙之前,最晚是与惠施同时代。主要论据有二:
第一,惠施和公孙龙并不是名家的创始人,而是集大成者,在他们之前,名家的基本思想已经有所发展并广泛传播,因而《老子》中关于“无名”的论述,并不一定需要惠施和公孙龙来在之前提供“名”的观念;
第二,《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时代的著作中有大量《老子》原文或思想的引述,诸如《庄子·天下》篇里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就是见于《老子》的第二十八章。
由此可知,《老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即受到了各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阅读与传播,在那样一个信息流通极为缓慢的年代,能有这样广泛的影响力,传播的时间必是很长的。
而即便有人怀疑《庄子·天下》、《庄子·寓言》等杂篇并非出自庄子本人,鉴于庄子、公孙龙等人去世时已是战国末期,这些篇目的成书年代也应距他们不远。
另外从道家的思想发展来看,《老子》一书的思想尚停留在战战兢兢明哲保身的境界里,而庄子的思想则进一步发展为与天地一体与万物同根的境界,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子》及杨朱等先期道家学者哲学归宿的问题。《老子》作为庄子思想的启蒙,当然不能晚于庄子了。
鉴于以上理由,我认为《老子》一书应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约公元前350年前后。这与《史记·老子列传》所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恰好吻合(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
我的推测,这个“周太史儋”作为老氏家族的新一代学者,在继承百年来家族道家思想的前提下,很可能在《老子》的最终成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有人称太史儋即老子的原因。
关于《老子》一书的版本,历来有许多文本存世,各本之间的语句也有许多不同。最主要的版本是曹魏王弼的《道德经注疏》,文句简洁优美,影响深远。另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为西汉初年抄写的古本,以其近古,受到后人改动的可能性较小,也是重要的参考。唐初傅奕根据北齐时发掘项羽妾冢所得的抄本而校订成书的《古本老子》,也有重要价值。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年代最早,但残缺严重,仅能作为补充了。
尽管版本众多,但各本间《老子》一书的基本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这是我们的大幸事。本书正文以王弼本为基础,个别处参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简练起见,文中不作一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