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文人的端午
文人的端午
又逢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香甜的糯米裹着红枣,裹着竹叶的清香。被沸水煮透的红枣丝丝囊囊,入口尽是甘甜。粘稠的米粒紧紧相拥,晶莹透亮,撒上白砂糖,一勺送入口中,软硬交织的清甜便在味蕾上绽放了。
小时候总能见到赛龙舟,家乡有一条母亲河,每每到了端午,母亲河畔游人络绎不绝,人们都来观看赛龙舟,图个热闹。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都绑着五彩绳子,呆头呆脑的娃娃们新鲜得很,总喜欢搓捻自己的彩绳。后来年纪大了,端午不爱出门,中午到了饭点儿,端着盘子,舀着粽子,看电视上舞舞喧喧的龙舟赛。
端午佳节穿越古今千年历史,节日的演变,见证着人们精神文明的转变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古人以端午佳节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今人则更享受端午佳节时和亲人友人一起吃粽子的乐趣。
而不同朝代的端午,都被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得以从诗词或者小说中窥见历史各个阶段端午的风采。
宋代词人苏轼,有《浣溪沙·端午》一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着实写出了端午佳节浓郁的节日氛围。这首词写了端午佳节这天,美人浴兰汤、绑彩绳、挂小符的日常。浴兰汤,即用香草沐浴,古人认为用香草沐浴可以辟邪,涤去不详。最早在屈原的《楚辞》中,便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之句,可见即使到了宋朝,这一携眷着芳香的习俗仍被保留了下来。绑彩绳到今日仍为人们过端午的普遍习俗。彩绳也有避祸避难、祈福纳吉之意。
宋人生活悠闲自在,欧阳修也有词《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五月的石榴花红得妖治,仿佛烘烘燃烧着。而杨柳沐雨,烟雾弥散,如幻如梦。一边是鲜艳的红,一边是朦胧的绿,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词人将五月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词也提到了上文所说“浴兰”,人们沐浴香草,希望借此洗去污垢与秽气。“菖蒲酒美清尊共”,沐浴之后身心舒畅,吹着风,饮一樽酒。黄鹂弄声,惊醒纱窗边美人的酣梦。
到了南宋,陆游有诗《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题目中“重五”便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诗人首联便提到了五月盛开的石榴花。在这首诗中,陆游记录了自己端午节忙碌的一天,吃粽子、插艾草、准备药材,等把这些都忙完,高高兴兴地喝酒去。古人端午插艾草,因为时值入夏,蚊虫逐渐增多,艾草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以艾入药,有理气血、袪寒湿的功能。从陆游所作这首诗来看,端午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调和身体、养生、保健之意。
南方地区在端午这日多饮雄黄,《白蛇传》中,许仙因端午之故让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才导致白娘子现出了原型。清代李静山在《节令门·端阳》写到:“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雄黄酒,即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在中国传统医学里,雄黄酒有驱妖避邪,杀虫解毒的功效。
宋人之情趣与闲散生活态度,历朝历代所不及。宋词写尽生活之舒适愉悦,再去寻端午,便要到近现代的散文和小说里了。
提到端午,最先想到的便是汪曾祺之《端午的鸭蛋》,读罢让人垂涎三尺,只恨没有生在高邮,不能一品高邮鸭蛋的醉人滋味。汪老写道:“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是这样的:“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高邮人的吃法是这样的:“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这样一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老说,高邮的鸭蛋黄是红色的,大红色的,而别处的鸭蛋黄是黄色的,浅黄色的,这能叫什么咸鸭蛋呢!
沈从文在《边城》里详详细细描摹了茶峒人的端午:“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边城》里沈老写了三次端午。头一次,翠翠在端午节的龙舟赛会上与爷爷走散,遇见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傩送派人将翠翠送回家,两人在相处中彼此产生了朦胧的好感;第二次,翠翠为了不能忘记上个端午节遇见傩送的经过,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上去看赛龙舟。天突然下了雨,为避雨,祖孙两人到船总顺顺家,没有见到傩送却遇上了大老天保;这端午节场景第三次出现时,翠翠听闻傩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女儿。翠翠表面上不做声,心中却酸溜溜的,难受极了。
这么一看,端午节恐怕是《边城》里最重要的节日了。
文人笔下的端午,热闹、精致、有味儿。中国人骨子里的我性情品格,总在习俗中得以窥见一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摸不着看不见,却都融入这代代相传的习俗中了。一口香甜软糯的粽子,实则凝结着中国华夏文明的结晶。这可口的香甜啊,自远古来,要飘到未来去呢。
-
豆友217855662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08: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