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都是可以通俗阐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段实际上可以对应现实的大自然各种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地壳运动~~~~中思维理解。
所以,当有人将佛法与科学划分界限的时候,我不能赞同。
因为,有很多东西没有被人们用更严谨的科学眼光研究过,所以,有些事物无法阐释以及对应。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样是空。 即可说: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四蕴皆为心法,非色,即非物质。受想行识,用大师的话来说,“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都脆弱虚空的东西。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这一段对应的当是人们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心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