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之挑水
早年间,村里没有自来水,全村2000多人就是靠着村子西边的一口井来吃水。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村里就响起了水筲晃晃悠悠的声音。村里人挑水,那时都是用扁担,两头有勾,一头挂着一盘绳子和铁皮水桶,另一头儿也是个铁皮水桶,水桶的铁勾挂在扁担勾上,因为去的时候是空桶,没分量,桶就随着步子摇晃起来,发出吱纽吱纽的声音,那声音,随着行人络绎不绝,可以当作村里的闹铃了。
走出村子大概一里路一拐弯儿,就到水井旁边了。硕大的井口,圆形的,直径得有小两米,中间横着一条方石做的井栏,与地面平齐,把水井口分成两个半圆。虽然不是在山区,但那是真正的矿泉水,地下自然渗出的。除了大旱之岁,常年水位在两米以上。当然水面距地面很远的,大概十几米远。
一脚踏在平地,一脚踩在井栏上,把大绳子上的勾儿,勾住水桶,徐徐放入水井至水面,轻轻摆动绳子,让水桶倒伏以便灌满水,双手交替,把满满的水桶,拨出井口,放在一边,如此重复可得两桶水。
说起容易,做起来可能费劲,有次摆动绳子幅度过大,结果桶与绳子脱钩了,水桶沉入水底,爸爸只能去后街借了“锚”来,把水桶捞出。幼时不知锚为何物,后来才知道就是船上的锚,一个有很多钩子的铁家伙。
如果是冬天,那麻烦了。井边全是洒出来的水,结的冰,连中间井栏上都是厚厚的冰,这时要万分小心,一旦滑下去,如果周围没人,可就要了命了,现在想来还有点儿胆寒。有次滑的实在没辙了,就在井边等人,啊~终于等来了本家儿的山爷爷,让他帮我打上水来,我再挑回家,至今感激。
水打上来,为了防止水泼洒,在桶里水面平铺笼屉布或塑料布一块。扁担勾挂住水桶,收好绳子,把扁担往肩膀上一搁,腰眼儿使劲,这就挑起来了,手扶扁担,保持稳定,这就挑回家。俗话说的好,远路没轻担儿,两桶水起码也得4、50斤,小朋友会压得肩膀疼,控制不好平衡,扁担扭来甩去,还容易洒,有时到家就剩下多半桶了。不过有的高手很厉害,讲究人动,桶不动,到家一点不洒,而且不用手扶扁担,尤其冬天,双手往袖筒里一袖,看起来悠闲的很呢。
挑一趟,一般是不够用,视家里人口多少和水缸大小,可能还要再来几趟,水缸满了,家里早饭也做好了,吃饭,下地干活也不耽误。
由于是地下水,时间长了,水缸里会有泥垢,这时就顺便刷缸,把缸倒伏,倒掉余水,注入新水,用炊帚刷干净,把缸立起,再双手提桶往里倒水。
由于挑水效率太低,后来流行拉水.地排车,装一个改装的大铁桶,大概是盛汽油的那种,侧躺放在车上,前半部上面弄个或方或圆的喇叭口以注水,后半部底部弄个眼儿,装上自行车内胎改的管子以便放水。这种做法,需要至少两人合作,提水,倒入喇叭口,直至水装满,然后一人拉车,一人推车,回家再把水放出,一桶桶倒入缸中。这样最多两趟,就可以把水缸装满。
记得小时候,放水是一种乐趣,水簌簌的流到桶里,一般会要求小朋友抓住软管,把握方向,确保流到桶里,防止水乱淌,水的冲击有时会令软管抖起来,再加井里刚拔上来的水,冰得手凉凉的,是一种奇妙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