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东城区纪女士精打细算的生活
放在三四年前,纪女士觉得精打细算这个词跟她没什么关系。它属于父母那一代人,跟养家糊口这样的词一起出现。她没有家要养,唯一要遵守的契约是每个季度给吸血鬼房东打房租,剩下就是喂饱自己。也算是个白领的纪女士觉得,喂饱自己还不容易嘛。
何止是喂饱自己。纪女士那时候想吃什么吃什么,在超市买菜不看价格,水果在网上一箱一箱地买。纪女士还培养了时不时去体面酒吧喝鸡尾酒,和去咖啡馆工作的习惯。
三年后再回到大城市的纪女士一切都变了。
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计划。说得矫情一点,她有了一个梦想。为了养这个梦想,她发现自己心甘情愿地变成了父母那样的人。
她不仅对超市的菜价了然于胸,还知道小区超市里几点开始处理当天的新鲜蔬菜。一大塑料袋装了 3、4 棵比脸还要大的花椰菜才要 3 块钱,一把菠菜 1 块钱,一袋小油菜 2 块钱。下午,超市会把那些卖相不完美、但完全没问题的菜特价处理。比如 4 根有些干瘪的细长紫茄子只要 2 块钱。茄子这种不会生吃的蔬菜,不管是干瘪还是水分饱满,做熟了都一样。
这种茄子在发达国家非常贵,算下来一根要 10 多块人民币。在澳洲时有次纪女士跟朋友抱怨吃不起茄子,朋友传授了买茄子精打细算小窍门:挑干瘪的买,称重轻一些。
纪女士精打细算的本领就是这几年在发达国家生活时学到的。国内的蔬菜再贵也赶不上这些国家的物价,试着把超市里的菜价乘以汇率(x 5-6)后感受一下。按照白领今天的收入,北京的物价其实不算高,只不过看你怎么过日子了。
天天出去吃肯定不会便宜,也不该便宜。那些在餐厅给你做饭、端盘子的人,也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承受同样的物价。他们一个月做 27、8 天,一天 12 个小时,恐怕也就只挣 6、7 千。那些月入 2、3 万的白领们,怕是忘了北京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 2120 元,最低时薪 24 元,已经在全国算高的了。都是人,都是劳动,凭什么差了 10 倍?还有更小一磋人,差成千上万倍。因为非白领工作收入没人性地低,白领们才能凡事叫外卖、顿顿下馆子、出门必打车,还用自己手里的话语权抱怨北京生活成本高。

正因为非办公室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收入低,才人人想坐办公室。只有把学历不如自己的人踩在脚下,才能伸长脖子够到一点体面生活的影子。可恶地是,即便成了白领,生活也不好过:996、社畜……在这个要把每个人都压榨干净的系统里,白领和餐馆小妹都是受害者。
最好趁被举报之前就此打住,继续说人人喜闻乐见的吃吃喝喝这些事。
在发达国家生活时,身边的朋友全是攀岩人,年纪相仿,意味着都不会很有钱。但因为对人生有计划,于是在梦想的重负下年纪轻轻个个都变成了善于过日子的人。
不要混淆「省钱」和「精打细算」,毕竟这些人对生活质量要求很高,不然跟排队买做活动大米的大爷大妈岂不没啥区别。为了省钱而排队这种事纪女士肯定不会做,因为不划算。这辈子也就剩下几十年光景,排队花的时间肯定比一袋大米便宜下来的几块钱要贵。
精打细算但又不想在生活质量上妥协,秘诀是自己动手。
发达国家的朋友们几乎从不在外面吃,聚会都在家里,potluck 风格,每人带上一个自己做的菜,大家一起分享。据说这个传统来自加拿大的 Squamish 人,是部落里一种再分配财富的方式,因为聚会时富人会很自然地带去更多、更好地食物。
如果将一万小时定律运用在做饭上,这样给自己做了三年饭,也经常品尝朋友做的饭后,自然在下厨房这门技艺上提升不少。
自己做饭,便发现可以负担得起在食材上讲究。吃新鲜蔬菜水果,买有机的蛋奶肉类,做饭用橄榄油。
白领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今天的人类把食物毁成什么样子,每天我们自愿往身体里塞进多少有害物质。这个系统的另一个狡猾之处,便是有体系地毒害身处其中的人,再卖保险和药给大家治病救命。你们高端互联网行业把这个叫「商业闭环」,可惜在这里商品是人。

为什么纪女士不能好好地说吃吃喝喝?一扯又扯到敏感话题。因为政治,不限于发生在广场上(打下这两个字时手怕得有点抖),在你的餐桌上,在你送进嘴里的每一口食物上,在你日常生活中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上。至少这是让我不至于绝望到要自杀的理解。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请告诉我。
精打细算的纪女士不在网上买这些东西,理由很多。
刘老板被起诉强奸后反咬一口受害者的行为让人想吐。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一个朋友说,刘老板不过是被曝光出的一个罢了。纪女士再也无法说服自己打开这些网站。
这不是很可笑吗?纪女士这么微不足道的消费者,这么一点固执能起到什么用处?至少能在心里获得少许安宁。在时代的洪流下,如果不试着螳臂当车,那就只能沉默地汇入洪流。
网上购物包装太多,尤其是塑料制品,对它了解得越多越没办法心安理得地扯下一个新的塑料袋。纪女士这种不打算要后代的人,也不忍心让居住的这个星球被塑料填满,毕竟在她的有生之年,事情可以变得超出想象地糟。过去几年去买菜,纪女士会带上家里攒的塑料袋过去,忍受着超市工作人员看怪物的眼光,解释自己不用新塑料袋的原因。
这也有悖精打细算的原则。在支付宝和微信要收手续费、电商不免邮、外卖不免运费的今天,行业垄断的结果是网络上的价格早已不比楼下小超市便宜。而往往为了凑邮费,我们会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有些东西楼下小超市没有,比如奶酪、黄油、面包、希腊酸奶,纪女士会去鼓楼杂货店和法国小商店买。它们不是商场里昂贵的进口食品商店,顾客是住在附近的普通人,所以价格更公道。就算稍微贵一点,纪女士也宁愿城市里有这样的小店,而不是电商网站的仓库。
这也是精打细算的纪女士选择住在东城的原因。因为政策上的限制,也因为天然的种种不方便,北京的二环与这个城市其他地方突飞猛进的发展隔绝了。从高处看,它是钢筋水泥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长有低矮的房屋、古老的树木和小巧的店铺,不愿住在笼子里的人和飞鸟们一起在里面努力生活着,以微薄之力维护着一个自己喜欢的小世界。

纪女士常见面的朋友们也选择住在二环里。当聚会地点在骑车 15 分钟可达的距离时,自然见得更多了。从住的地方去上西班牙语课骑车 10 分钟,去岩馆要远一些,骑车半个小时。偶尔为了生计要去 20 公里外的地方,那就只能搭地铁。从来不打车,打不起车,况且骑车和地铁比打车要快。
世界上很少有比北京更适合骑自行车的大城市。用 Natooke 老板 Ines 的话说,北京平得像张大煎饼。这里自行车道齐全,宇宙中心的西二旗甚至建了第一条专门的自行车道。一辆能在北京轻松骑 10 公里的自行车不需要多高级,单速就管用,人人都能负担得起。
我的自行车是从一个二手群里买的,不瞒您说,只要 600 块钱,是一辆蓝白色 Natooke 单速车。不管经历了多么可怕的一天,踏上自行车的那一刻我都会忍不住哼起歌来。

偶尔纪女士也会出去吃,但都是为了见朋友,不会无缘无故在家想着今天要去下馆子。上个月好几次出去吃都是朋友买的单,赞美她们。这自然不是常态。在稍微体面一点的餐馆动辄人均一百以上的今天,还是有一些人均 50 以下能吃好的选择。比如可以吹爆的墨西哥餐厅 Q Mex,每周一到周四有半价晚餐,一个墨西哥卷只要 40 不到,一份美味的烤鸡肉 50 不到,良心之选。

咖啡馆也会去,大多也是为了见朋友。不会去那些大连锁咖啡店,常去几家胡同里的小店,不仅做的咖啡好,价格也比大店公道。更重要的是,实在不愿意为邪恶大企业添砖加瓦,在他们反过来祸害世界的行径上出力。
这样算下来,上个月纪女士在衣食住行上也就只花了一千多块钱。
纪女士有一样省不掉的开销,去攀岩馆。北京的攀岩馆真不便宜,如果没有卡,要 100 多块,跟发达国家价格接轨。有卡也便宜不了多少,常去的两家 64-85 不等。按照纪女士隔天去一次的频率,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过是值得的,毕竟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喂饱自己,还是要有一点追求。

-
旁观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02 11:52:08
-
梨月诗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3 20:55:57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22 11:00:16
-
一只烧肉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15 11:16:52
-
羙 戀 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30 00:37:59
-
己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27 12:05:11
-
twist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23 21:43:15
-
日富一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6 16:19:41
-
不是金色摩托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4 22:42:42
-
林蜗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13 14:16:02
-
爱发脾气的小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22:26:32
-
枯藤里的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21:29:31
-
作者三界横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9:01:37
-
水门的鳄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7:42:32
-
尸律鬼 转发了这篇日记
其他不说,我自己的体验是,北京的道路规划对自行车很不友好。尤其是那一排排占着自行车道,停着的汽车。胆战惊心随时就有一个车门开开把我撞飞出去。
2019-06-07 15:40:11 -
一线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4:38:50
-
sp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4:01:00
-
Beig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3:21:18
-
Beig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3:19:59
-
用户名太长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3:19:41
-
Zha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13: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