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图

绢本设色,纵五十一厘米,横一百三十八厘米,属款“御制御画并书,天水”,钤“御书”朱文印,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幅画据考证,是描绘了北宋徽宗郑和壬辰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傍晚,汴梁城选的门上祥云缭绕,天空中有十八只神态各异的仙鹤盘旋翱翔,另外有两只仙鹤落于殿脊的之上,相对而立,回首相望,顾盼有神。画面左侧宋徽宗赵佶瘦金御题: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逦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瑞,故作诗以纪其实。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吠当丹关,故使憧憧庶俗知。

画面仅描绘了汴梁宣德门的三分之一,且若隐若现的藏于祥云瑞雾之中。


徽宗赵佶着重刻画了空中的仙鹤,使用的是没骨的画法,用笔洗练,淡墨重彩,细腻渲染,色彩明艳。仙鹤的造型各异,结构准确。天空运用了石青罩染,色泽沉稳浑厚,与天空中翱翔的仙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赵佶的画鹤水平高超,邓椿画续中记载赵佶画鹤:“或戏上林,或饮太液,翔凤跃龙之形,擎露舞风之态,引吭唳天,以极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洁,并立而不争,独行而不倚,闲暇之格,清迥之姿,寓于缣素之上,各极其妙”。我们看这张画的时候,可以与邓椿的记载的文字相互佐证,品味它的精妙之处。

有趣的是,曾经有人指出,仙鹤飞翔的时候脖子是伸直的,只有鹭这种鸟类飞翔的时候才弯着脖子。而徽宗赵佶对细节的要求很苛刻,如”孔雀登高,必先举左“,”日中月季,毫发无差“。这种画法呢,虽然不科学,但是更加生动传神。

此画把视平线定在高处的殿顶,徽宗赵佶要把高屋建瓴的目光投向天空,在宫殿的稳定与仙鹤的飘逸之间找到了和谐的平衡与美感。在空间的分割与构图上,完全符合祥瑞的主题,也符合一个帝王对于家国天下的美好希冀。所以,即使后人眼里的赵佶是一代绘画天才,而不是个好的政治家,但天子的情怀仍是不同于画家。蓝天祥云,鹤舞于金色的殿顶,这是徽宗对于天地人合一之解。蓝天之高远,普天之下的王土,格局之大,试问谁能比呢。
这幅画无疑是我们理解气韵生动的最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