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

(文丨赵小册)
01
在上一篇《《红楼梦》里的芒种节》中,有提到黛玉的《葬花吟》,提到那句“半为怜春半恼春”。
当看到凤仙、石榴等满地锦重重的落花,黛玉既怜春又恼春,怜惜春天的忽然来到,懊恼春天的突然离去。这里的“半为怜春半恼春”,很符合林黛玉感花伤己、多愁善感的性格。
后来无意中在网上搜这句话,才发现“半是怜春半恼春”竟然是雍正皇帝的诗句,是雍正在做皇子期间为“十二美人图”题的诗。
虽然一个“半是怜春半恼春”,一个“半为怜春半恼春”,有一个字不一样,可这也太相似了,简直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似度。
当时看到了,一时很难把这么缠绵的一句诗,跟在政治上实行雷霆手腕的雍正联系在一起。这真是意料之外的一个发现。
02
不过仔细想想,这可能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定势,一个固定思维罢了。为什么一个人不可以既有铁腕的一面,又有柔情的一面?
就像武则天,治理起国家来也是铁腕统治、权谋在身,一万个男人也比她不过。
可就是这样的武则天也曾写过“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种缠绵悱恻的情诗。
这是武则天年轻的时候写给李治的情诗。说她因为过度思念对方,心神恍惚,竟然把红色都看成绿色,自己憔悴成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想他;如果不信自己为此常常流泪的话,可以打开箱子看看沾染泪痕的石榴裙。
一时看到这个,也很难把这么缠绵的诗跟纵横天下、善于计谋的武则天联系起来。可这却是真真实实的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既有君临天下的威风凛凛,也有别人不知道的憔悴心事。
就像雍正,既有他铁腕的一面,也有他柔情的一面;武则天也是这样。
03
不止他们,就是平凡如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两面。
故事小说也是如此,如果里面很容易分清好人坏人,很容易脸谱化的话,那它基本上就不会是一个很好的小说,至少它没有把人性的丰富写出来。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很伟大的小说,有一方面就是因为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现实生活当中的人一样,都有着自己的好和不好,都既有自己的光明良善一面,也有自己的琐琐碎碎的一面。
这些混杂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人生、真正的人性。
就像林黛玉,大家都觉得她多疑小性儿,总是哭哭啼啼。可是那只是她其中一段时期的性格特征,自从钗黛和解、黛玉确定宝玉心思后,就再也没有耍过小性儿。
就像王熙凤,大家都觉得她精明强干、泼辣心狠,可是那只是对有利害冲突的人,她对这些弟弟妹妹们却照顾有加,对刘姥姥也很体贴,对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是特意多加照顾。
还有纨绔子弟薛蟠,不学无术,性情奢侈,终日只知道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还经常闯祸,可是他也有着坦率可爱、待人真诚的一面。
哪怕人品恶劣如贾珍,把个宁国府搞得乌烟瘴气,口碑极差,可是在家族有大事的时候,比如修建大观园、元春省亲、清虚观打醮的时候,也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得有条有理,周周到到,十分尽心。
还有贾母,贾母是那么有智慧、有品位、又慈悲的一位老人家,可是她也有着过分宠溺孩子和偏心的问题。
《红楼梦》里的人物全部都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也有着自己的缺点,都是一个个立体的人,就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一样。
04
就像现在很多公司的上司,他们在公司特别严格,甚至严苛,出去谈判也是一代枭雄的风格,可是他在面对女儿的时候,却是温柔到极点:
女儿婴儿的时候摔跤,他就觉得“哎呦,心疼死了”,还贴心地琢磨是不是因为小孩子的脑袋大,所以爱摔跤爱磕到头。反正一涉及到女儿的事,他的心就温柔到极点。
送女儿去上幼儿园,他会温柔地对女儿说:“来,抱抱爸爸。”这时娇柔的女儿一下子搂着爸爸的脖子特别委屈地哭起来。
本来粗线条的他这时竟然能体贴到女儿的小心思:可能是因为刚出门的时候训了女儿两句,女儿就以为爸爸不爱她了,现在听爸爸这么说,女儿才知道这爱还在,所以才哭得那么委屈伤心。他竟然能体会到这么细。
可是也许刚送走女儿,转身坐到车里,接到下属的电话,他就开始劈头盖脸地骂。这不真实吗?不,可能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05
于是,我看人不再只用固定的程式,不再只是非黑即白。
在我看来,每个人就像此刻楼下的香樟树一样,它的叶子既有深绿的一面,也有灰白的一面。在有风吹来的时候,那灰白的一面就翻转过来,在风中起舞……
【欢迎关注我的原创微信公众号:赵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