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二)
据说胜利的出生正值麦收时节,全村的壮劳力都来到了自家的麦田抢收麦子。胜利爹是在傍晚时分才知晓这个喜讯。劳累一天的老爹来不及脱掉沾满灰尘的衣服就抱起来了胜利。
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医疗是一个遥远的词汇,生孩子这种事件只能由接生婆完成。虽然条件艰苦,但是那个年代的婴儿出生率却极高。大部分的家庭顶着计划生育的压力带给这个国家众多的小生命。
很多人都说胜利出生在一个收获的季节,一定会给赵家带来好运。那个年代虽然已经度过了十年浩劫,不至于受冻挨饿,但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大部分的家庭还是会为了一顿细粮而愁眉苦展。
胜利的母亲张秀荣没什么文化。由于家里的条件不好,小学读到一年级就辍学了。
只不过秀荣有着让人羡慕的额容貌。家里没有剩余的布料,她得每一件衣服都要穿上很多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她得肌肤却如一泓清水,自有一番富贵的气质。一米七的个头,看起来却没有北方女人的那种彪悍感,一张圆圆的鹅蛋脸,黑漆漆的大眼珠子,一张樱桃小嘴笑起来有一对浅浅的小酒窝。眉宇间透漏着少女的仙气。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生活就如一块枷锁限制住了大部分人的追求。8岁的年纪就要扮演劳力的角色。凌晨五点就要起床去拾粪,七点钟还要准时为弟弟妹妹准备早饭。多年后她对自己的童年已经开始模糊,但是她对自己出嫁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
那个时代的婚礼没有仪式,大部分的女人在新婚之夜才能看到丈夫的真面目。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中性成语无限的应合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不过离婚却是个稀奇的名词。与现代人奢华的婚礼而衍生出持续走高的离婚率形成鲜明的对比。
嫁给胜利爹的时候她只有16岁。某天母亲突然告诉她可以不再早起拾粪,并减少了繁重的农活。她预感到自己快要嫁人了。
她的剧情和大部分的女孩相似,某一天的清晨,还是睡梦中的她被母亲叫醒,她知道自己要离开这个家了。
早春时节,温柔的阳光照耀着这个刚刚经历寒冷侵袭过的大地,人们也慢慢的脱掉了厚厚的棉衣。早饭后,她坐在老式自行车的后座上跟着胜利爹来到了这个小山村。一路上,麻雀叽叽喳喳的叫着、从南方过冬归来的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与他们齐行,各种赶路的行人从各个方向与他们交汇,她明白冬天的寒冷早已被淡忘,春意盎然影响着这片土地。远处的山上杏花、梨花争相斗艳,路边也开着各种叫不上名来的野花。她在扑鼻的花香中陶醉了,幻想着未来和丈夫相夫教子的生活。她不会明白,四季轮回,蒙古西伯利亚寒流还会带着刺骨的寒风重新侵蚀这块土地。
他们回到家,胜利妈已经准备好了晚饭。玉米粥,外加一张饼和炒白菜,这已经是这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近几个月来最丰盛的一顿晚餐。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寸草不生,人们只能将秋末丰收的白菜放进地窖内保存。冬天和春天家家的餐桌上都是通过白菜而衍生出的各种菜肴,巧妇们亦会在初秋时节,选择比较嫩的白菜用一口大锅煮熟。放进大缸,里面倒进热水并放进一定比例的食盐,白菜上面压一块大石头。2个月后这便是可口的酸菜。如果某家的白菜里掺杂一些肉星和豆腐,那一定是家中来了贵客。
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简朴,理想比较简单,每个人都期盼着日子能够好过些。家里不缺粮食是每个人挂在嘴边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