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6】总结篇【附:本系列连载目录】
【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6】总结篇【附:本系列连载目录】
【上一篇连载:】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11):地球深处的文明【附:行星蛋糕、史前地下长廊】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93276/
--------------------------------------------------------------------------------------------------------------------------------------
【提醒:文末附有本系列所有连载文章的目录链接】
--------------------------------------------------------------------------------------------------------------------------------------
【文史精华】中国神传文化的渊源——深邃的内涵(六)
此文转载自:东方竹马的收藏
华夏文明的起源
任乃强(1894年—1989年)是现代著名藏学家,汉族,南充县双桂乡(今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人。1979年以来相继完成了《羌族源流探索》、《四川上古民族史》、《川藏边历史资料汇编》等七部专着及数十篇论文。任乃强认为,汉藏语系民族与青藏高原有很深的渊源,各个分支就是不同时期从不同方向走下高原后形成的,只有藏族仍然留在高原上。整个汉藏语系的民族都源于古羌人。他谈到,羌族的祖先占有河首地区的哈姜盐海,并开始驯养牲畜,形成为一个族类,自呼为羌。以今天的区域说:自冈底斯山以东,昆仑山脉以南,大积石山斜联柴达木低湿地与若尔盖低湿地西南及木雅贡噶大雪山脉以西;念青唐古拉联接当拉岭、伯舒拉岭东北的草原地带,都是羌人住地。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在中国西北方,从塔里木沙漠斜联瀚海大戈壁的沙漠带以南,与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草原地区,建成了若干的羌族部落。这时,文化最高的还是羌族,当时中亚地区的草原牧民,都是奉行羌俗和羌语。其他经营农业的民族,亦因与羌族发生交易的关系,多有能说羌语的人。羌族本身因为感到有经营农业的必要,便在他们占据的草原边缘的河谷地带栽培谷物与蔬菜。有些旁支则由半农半牧进一步建成为以农为主业的部落。由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所派生分出的不同文化的羌族部落,便逐渐形成若干新兴的民族。

风景Gokyo Lakes, Sagarmatha National Park, Nepal。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喜马拉雅山区,珠穆朗玛峰南坡

羊卓雍措,西藏圣湖。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

摄影:喜马拉雅山脉云层上方的银河。
“羌”即牧羊之男,“姜”即牧羊之女。“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字形上解释为从人、从羊,“西戎牧羊人也”。《风俗通》一书认为:“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字从羊、人,因以为号”。《后汉书.西羌传》道:“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羌”本为一字,“姜”从女,作为羌人女子之姓;“羌”从人,作为族种之名。据考证,在殷商甲骨文中,羌人男子称“羌”;羌人女子称“姜”。而姜与羌,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羊”下面一个是“儿”一个是“女”,也就是“羊”的“儿女”,靠羊生存的“儿女”。可见,我国古代文献中都是把羌作为放羊放牛从事畜牧业的以羊为特色的民族来叙述的。羌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且以羊为主,这与羌为“牧羊人”的记载一致。羌族《羌戈大战》说,在远古的时候,羌人的祖先原住在昆仑山下。这里水草丰茂,牛羊肥壮,人民富足。忽然一天,有支“魔兵”从北方杀来,羌人抵挡不住,节节向西南败退,一直退到现今青海和四川交界的“补尕山”才稍微缓和下来。这说明羌族是昆仑山史前部落之后裔。
《左传.庄公十二年》记载:“姜,大岳之后也。”古人喜好以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来命名自己的部落或氏族。大岳应该就是与山紧密相互连的部落酋长之名。按傅斯年、闻一多等人研究,姜羌同源。“齐姓姜,四岳之后,春秋有姜戎,自称亦四岳之后,看来齐与姜戎本是同种。”姜是大岳之后,意味着羌也是山岳之后。羌族生存之处所,似乎与山一直相关。《山海经.海内经》云:“伯夷生西岳,西岳先生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羌人之国本来离山不远,而迁徙所到之处为“三危”。“危”有高耸、高峻之义。因此,舜流放了部分羌人到高山峻岭等地。
羌族的首领西王母,就居住在昆仑山上。《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日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日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元朝 缂丝 须弥山曼陀罗,14世纪,缂丝,纵94.6横,96.5厘米,厚6厘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古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华夏族源于古羌族,是一部分率先发展起农业的羌人,而其余羌族部落则留在原处,依然未告别落后的畜牧业时代,这也正是中原的羌人自称为“夏人”或“华人”而不称为羌人的原因,“夏”和“华”都带有菁华之意。其后的历史就是新兴的华夏部落两盟将其文化向四面八方推进的过程,各地的文化均被以仰韶文化为母体的龙山文化所取代,这同时也是华夏族向各方位扩展的写照。留在原地的羌人后来进入南疆和青藏高原,汉代西域的一部分小国即为羌人所建,青藏高原的羌人自成“僰人”,一部分形成土蕃人,即今天藏族的祖先,其中一部分吐蕃人南下形成今天的缅甸人,另一部分“僰人”直接南下形成白族,彝族和纳西族等民族,这部分羌人的语言形成了藏缅语族。虽然古青海的各民族都与羌有缘,现在青海六大主体民族中已没有羌族。现在的羌族自称“日玛”、“日麦”“尔玛”“尔麦”。主要分布在四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绵阳市的川北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等地区。据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羌族总人口19.8万人,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13万余人。羌族聚居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那里重峦叠嶂,境内有岷江、黑水河等多条河。
-------------------------------------------------------------------------------------------- 【篇幅有限,这里先为大家介绍:藏族、纳西族,下几篇会介绍彝族等其他古文化】
西藏拉萨这座城,来历神奇:

拉萨(Lhasa)罗布尔卡藏品:魔女仰卧图【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这幅“魔女仰卧图”,藏于罗布林卡,装裱于真丝面料上,至今仍保存完好,传说西藏的地形就跟此魔女外形相似。
相传西藏当初充满了魔,文成公主入藏后,为了弘扬佛法,经过一番占卜,选择魔女的肩、手、脚等重要部位,建起12座神庙,这才将魔女镇住。而在魔女的心脏地带,就是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由于填湖时使用山羊驮土,这片土地也被称为“山羊之地”,山羊在藏语中的读音为“惹”,地的读音为“萨”,拉萨也就因此而得名。

布达拉宫:坐落于海拔3700米的红山。7世纪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创建。1645年五世达 赖喇嘛重建,直到1933年十三世达 赖圆寂后才建成

西藏,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像【超清大图】【1425x2453像素】【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布达拉宫:布达拉又译作“普陀罗”,意指观音所居之岛,俗称第二普陀山。
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的红山上,“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后,迎娶大唐文成公主而建的。据《旧唐书·吐蕃上》》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楝宇以居处焉。”这座城的主楼高9层,有宫室999间,加上顶层的一间佛堂共1000间。遗憾的是这座辉煌的唐代建筑早已毁于战乱,仅存一座法王洞。

西藏布达拉宫,法王洞,松赞干布像(中间金袍者)

西藏,布达拉宫,松赞干布像

西藏,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像布达拉宫法王洞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松赞干布的另一位妃子,尼泊尔公主)的塑像。在松赞干布的左边是尺尊公主,再往左是文成公主。

西藏,布达拉宫,尺尊公主像
---------------------------------------------------------------------------------------------
【延伸阅读】
西藏的洞穴世界:高僧大德的修行之所
来源: 中国西藏网

喜马拉雅山脉,隐藏数千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人造天空洞穴,屹立在悬崖边:

喜马拉雅山脉,悬崖边数千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人造天空洞穴(这只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还不是此文提到的神秘地下洞穴——那是我们很难了解与探测到的)

洞穴是地球上一种神秘莫测的自然存在。BBC所拍纪录片《地球脉动》中这样形容洞穴:“这是地球上最后的疆界,是只有最具冒险精神的人,才敢进入的地底世界。”然而,洞穴世界不止在人类脚下等待探索,还在“世界屋脊”上承载信仰。图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世界最美地下洞穴”的龙舌兰洞(图片来源:科斯日报)

从成因角度而言,洞穴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碳酸盐洞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溶洞,因其体系构造之复杂、景观之绚丽,成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视觉盛宴。图为享有“世界溶洞奇观”美誉的黄龙洞,位于中国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各种喀斯特岩溶地貌类型中以溶洞分布最广,中国是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现有溶洞,所以西藏分布有不少溶洞并不足为奇,但其规模也还不能与中国的双河溶洞或美国的龙舌兰洞相抗衡。图为中国最长溶洞——贵州省绥阳县的双河溶洞(图片来源:新华网)

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上希特勒及其追随者笃信在西藏存在“沙姆巴拉洞穴”,希望在此找到“地球轴心”呢?图为海因里希•哈勒(右)在拉萨与西藏地方官员在一起(图片来源:新华网)

洞穴在西藏有时被作为特殊的宗教场所——修行之地。现今阿里地区噶尔县门色乡的古如甲寺,有西藏历史上最早的修行洞——雍仲仁钦洞,据说这是苯教大师珍巴南卡的修行洞,距今已有2900多年的历史。图为古如甲寺(图片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拉萨的扎叶巴寺和山南的青朴等著名隐修地,保存有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松赞干布等历代高僧大德的修行洞穴。遍布在山体中的这些洞穴,并不深邃,有些甚至刚好容纳一人。图为一名在青朴沟里修行的喇嘛从修行洞里走出。(图片来源:新华网)

山南扎央宗溶洞位于扎囊县阿扎村扎羊宗山半腰,传说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溶洞有3个朝南的洞口,其中两洞相通。洞内曾设佛堂和经堂,并遗有精美壁画,是目前西藏旅游开发较成熟的溶洞景观,入洞需从一长梯爬入。(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网 综合/翟月)
----------------------------------------------------------------------------------------------
【延伸阅读】【纳西族】

东巴楔形文字—纳西文化手抄本《创世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此书尺寸:20.1 × 28 厘米
该书作者不明,封面注有 “《创世纪》全译本”字样。 此双语对照本,东巴文是彩色的,而中文是黑色的。 东巴文是一种古代图形文字,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用来记录的文字。神话中最著名的是创世史诗《创世纪》、英雄史诗《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鲁饶》。它们合称纳西族的三大史诗。
《创世纪》完全可以被称为是一本英雄史诗,它不仅是东巴文学的代表,也是东巴宗教的重要经典之作,具有宝贵历史价值。中国云南省纳西族人说的纳西语言是世界上仍然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体系。 纳西语是藏缅语系的一个分支,有着诸多汉语的音调和符号特征。 纳西族语言有四种音调,每种复合音根据音调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 纳西东巴楔形文字仅为 东巴人 (萨满僧/牧师)宗教典礼以及撒满典礼时辅助朗诵礼仪文字而使用。
在国外,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等国都有东巴经收藏。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就多达4千多册。在国内,除这里的县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以及台湾均有收藏。
“东巴经”内容极其丰富,哲学、历史、宗教、医学、天文、民俗、文学、艺术等无所不包,被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用万物有灵的思想来图解天地、日月、风云、雨霁、动物、植物、战争、爱情这些事物的来源,也写了众多的神灵、开天辟地等。
以下是开头几页:





下图是最后一页:

有关——云南丽江-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文,可参阅一位博主的文章:
-----------------------------------------------------------------------------------------------
【延伸阅读】
纳西族的文化、文字、DNA与古埃及的一致性: 天平、东巴象形文字、Q1a1
转载自:兵策儒剑的博客,分类: 华夏文明起源
1 天平 (参考: 开罗博物馆里能让中国人震撼的几件文物 )
我在搜索中国的天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时候,找到一篇苏三几年前的博客文章……
今天(2006-5-12)偶然间看山东卫视在讲解度量衡。其中提到最早在楚国时期即有“天平”,并且有出土的系列砝码为证。这个文化特征在古埃及源远流长,天平起码应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古埃及的壁画上到处都有这方面的例据,比如Maat女神使用砝码称量人死后的灵魂使用的就是典型的天平,与楚国出土的一模一样。 对于天平何以在中国出现电视里的专家没有做出评定,但是他们肯定了杆秤应是中国的重大发明。该电视节目说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中国的杆秤是东汉时期的发明。 杆秤使用了复杂的杠杆原理,并且上面的刻度首先使用的是天文原理,比如“七星”、“三星”什么的,也有象征福禄寿的刻度方法。…… 这一段话立即引起了我巨大兴趣,到不是证实了天平远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出现在中国,而是提到了古埃及人在死后神灵会称量他们的“心”以确定其生前的德行,以此来决定处理死者灵魂的方式,在云南纳西族那里几乎有与古埃及人一模一样的传统。此前我们已经几乎证明古埃及人Y单倍群类型可能是主要是Q1a1。而根据论坛网友信息, 中国少数民族中主要是纳西族中存在Q1a1高频,这些与古埃及联系立马就把我拉到更多的联想中,然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2 东巴象形文字 根据维基百科: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能完整纪录典藏。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东巴文有2223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是世界上极少数依旧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我看见互联网上有人提问世界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和中国以及东巴文字,是否有联系呢? 先来比较下东巴文字与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是如何的相似: 东巴文古经:

用东巴文手抄本《创世纪》:

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画线方式都一致!)

壁画里的东巴文:

古埃及壁画中象形文字:

纳西文字与古汉字比较

(出处: 东巴文字与古埃及文字 )
3 纳西族的风俗
与汉族极其相似网上搜集到的一些信息:
-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 信用: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 ,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 饮食: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 婚礼: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送客。还要散发瓜子和糖,请众人吃和喝茶。在场者则应祝福新婚夫妇和睦相处,早生贵子。(婚礼过程仪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中核心的东西,可见纳西族的婚礼与汉族中农村婚礼习俗极其相似!)
- 建新房:盖新房上大梁会有隆重仪式,需要拉水平线、定支点,挖圆抗,做到高低一致,前后左右齐整,坚实安全。上梁时还要鸣枪,敲锣打鼓,说吉利话和欢呼。
- 节日: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虽然日期与汉族相同;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显示出融合本地土著影响。
- 耍龙:流传在丽江坝区,除在春节表演外,过去天干地旱时,也作求雨之舞。龙的全身共十二节,用白布画上龙纹箍在插有木捧的圆木桶上。跳时由 “夜明珠”引路,舞的花样由“夜明珠”灵活掌握。在舞时,用虾、蟹、云等为前导,加上打击乐及大管吹奏,并放出烟火,有如巨龙游动在云波雾海之中,十分壮观。据说,过去舞龙时众人用水泼之,一是游龙戏水之意,二是检验舞者是否有真功夫。
- 舞狮:这种狮舞分一雌、一雄,在全部狮舞中,以“双狮争绣球”、“白鹤戏双狮”等较为精彩。其他还有:“狮身直立”、“双狮嘻戏”、“双狮滚体”、“狮上高台”、“鹤戏眠狮”、“双狮动怒”等。
4 纳西族的居住环境
与汉族极其相似纳西族聚居区丽江古镇其风格与汉族古镇极其相似:

小桥流水人家

一个有着纳西族文化特色的农家小庭院,屋上青砖碧瓦,飞檐斗角:

丽江黑龙潭,远处是玉龙雪山

纳西族民族由来 根据维基百科等信息: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纳西族正式定名于1954年。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
---------------------------------------------------------------------------------------------
(回到正文)


先秦史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古羌族。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史载传说中的炎帝为姜性,当为远古羌人无疑。其发源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县的姜城堡。晋.皇甫谧着《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性,……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左传.哀公九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可见炎黄二帝是同一祖先。《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可见黄帝(当时的轩辕)曾是炎帝的一员得力干将。“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姜即羌。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广柔在今羌族地区。《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日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意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高密,是大禹的字。《后汉书.戴良传》也说:“仲尼长于鲁东,大禹出西羌。” 《盐铁论.国疾》也说:“禹生西羌,文王生被夷。”《新语.术事》说:“文王生于东夷,大禹生于西羌。”《尚书正义》也记载:“禹名文命,西夷人也。”《路史》曰:“长于西羌,西夷人也。”

伏羲氏、神农氏、轩辕黄帝

尧、舜

夏朝大禹(右)、商汤(左)

夏朝大禹(上排右)、商汤(上排左),周文王(下排右)、周武王(下排左)(以上这几幅图里的古文,出自三字经)

黄帝治国平天下

黄帝心怀天下苍生
《史记.三代世表》:“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 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封于商,赐姓子氏。”“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诗经.商颂.殷武》中有:“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
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
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如上引文可知:伏羲、炎帝、黄帝、夏、商、周、秦都是古西羌民族。

华夏之称,始自西周,是有了“尊王攘夷”这一霸主事业的准则后中原民族的自称。而将四边的民族称为蛮、夷、戎、狄。及至周灭商,又大封商人乃至虞夏遗裔,华夏才算初具规模了。历代新君王不断“攘夷”的结果,加速了夷狄的华夏化。楚、秦、吴、越四大国,在春秋时均已变夷狄为华夏了。战国之时,楚国把更多的蛮族,如濮人、蛮人、庸人、舒人等带进了华夏的领域,秦国则把更多的戎狄,如巴人、蜀人等带进了华夏的领域,其它接近边疆民族的诸侯国无不如此。于是,从族源上看,在华夏中间,蛮、夷、戎、狄的血统一应俱全了。华夏族形成、壮大的过程,便是蛮、夷、戎、狄同化、融合的过程。华夏文化的基调和特质都是殷人给奠定的,然而特别是孔子却特别地大赞特赞周礼,并亲自实践了三个月的时间,用周礼来管理社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有些戎狄和华夏并无种族上的差异,如姬姓、姜姓之戎,他们和周人本是同族之人。他们之所以被周人看作戎人,原因就是他们文化上落后于周人。……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例如杞君朝鲁君,用夷礼,杞被贬称为夷,后来杞国朝鲁用周礼,杞又称为诸夏。姜戎与齐同姓,同住在中国内部,姜戎饮食衣服不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被称为诸戎。华族与居住在中国内部和四方的诸族因文化不同经常发生斗争,斗争的结果,华夏文化扩大了,中国也扩大了,到东周末年,凡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族,大体上融合成一个华族了。……因为华族文化程度较高,政治上有霸主主持盟会,起着互救的作用。华族凭藉优势的文化和政治力量,终于融合了诸族。……中国这一名称,含有地区居中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意义则是指传统文化的所在地。”
因此在汉以前,把文化发达的地区(包括中原)称为中国,这些地区的人被称为华人和夏人。到了汉朝,又确立华夏文化的主干之一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同时对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在统一国家中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汉族是因为先进的文化和富裕的经济地作用而自发形成的一个文明共同体,汉人之称(包括华人和夏人之称)最初就是这么形成的。过去历史上有许多文明古国,它们存在一时,后来却中断、消失了。只有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几千年沿续下来,这种深层的凝聚力,就是华夏文化—中华神传文化。

帝王玉嵌组合肖像,汉代文物,和田青白玉雕制,帝王腰挎宝剑,由23片不同形状玉片雕琢纹饰组合成人物造型,玉片有自然风化局部受沁呈赭红色。2014年获“第四届中国玉器精品展金奖”。长86cm,宽50cm。济南方正收藏。


大洪水

大洪水过后,高山上的幸存者

大洪水过后,高山上的幸存者

东方大岛上的天神

东方大岛上的天神,派出六畜与五谷,送往人间

【总结】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从远古至今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着。上一期人类文明由于道德过于败坏,距今一万年前被全球性的高达近三千米的大洪水淹没。只有少数生活在高山中的人存活下来。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态】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态】
上一期黄种人的文化被昆仑山上的幸存者保留下来,他们中的一部分向西走,穿过伊朗高原,来到两河平原,开创了苏美尔文明,这一文明被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承传,并深刻的影响了这一期的古希腊文明。昆仑山上的幸存者的一部分向东走,穿过青藏高原,来到中原地带,开创了华夏文明。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态】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态】
上一期白种人的文化被喜马拉雅山上的幸存者保留下来,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南走,来到印度平原,把他们的文化传给了当地的印度人,又通过佛教传入中国。所以这一期的五千年中华神传文化包含了上一期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史前文化,当然还有更久远更庞大的因素。在大洪水前,有一批黄种人经白令陆桥到达美洲,他们开创的史前美洲文明也被大洪水淹没,幸存在智利和危地马拉一带高山中的人保留了一部分史前文明,也就是现在知道的玛雅文明。上一期白种人最发达的居住区是大西洲(Atlantis),后来在大洪水时彻底沉到了海底。大灾难之前可能有极少部分大西洲人逃离到了美洲,形成了后来的白种印第安人“云族”,他们的文化先进神秘,后来可能进入了地内继续发展。

美洲的白种印第安人“云族”雕像
简介: 查查波亚斯(云人)的名字是印加人给的,因为他们住在亚马逊雨林里,那里有相当多的浓密的云。云人拥有白色皮肤和金发,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困惑的来源,因为南美洲的原住民是典型的更暗肤色。这个部落曾经统治这个地区,后来与西班牙征服者结盟来对抗印加人,但是不断的战争和来自欧洲的疾病,例如天花和麻疹,将他们从地球表面上除掉。
世界十大“失落”城市中,有两处在秘鲁,一处就在查查波亚斯(Chachapoyas)的库拉普(Kuelap)古城。查查波亚斯(Chachapoyas)的领域位于现在秘鲁安第斯北部地区,因马拉尼翁河和乌库巴姆巴河在巴古阿地带交汇,查查波亚斯的领域形成三角形区域。无限浩瀚的马拉尼翁河和这里的山岭地区使得该地区与世隔绝。
从古印加时期起,就有关于白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传说,“云族”这一名字是印加人对这个白人部落的称呼,这一名字来自他们的居住地终日弥漫着云一样薄雾的雨林。
该部落由白人组成,族人个个皮肤白皙,其中也有白人妇女和孩子被编入当地的物志之中。16世纪这个部落因疾病和战争而灭绝。查查波亚斯编史家彼得罗‧希泽‧德利昂对该部落作如下描述:“他们是我见过的最白最漂亮的人,女人们非常美丽,非常温柔,很多女人还成为了印加人的妻子,她们也会被带到太阳庙。这些女人和她们的丈夫总是穿着羊毛衣服,头上包着羊毛头巾,他们的这种衣着标记在很多地方都很有名。”
查查波亚斯(Chachapoyas)的“云族”有自己的文化,非印加文化。人们至今没法考究这个白人部落什么时候来自什么地方。他们十分神秘,在古代的发达程度是不可想象。他们的秘密也不轻易外传。在美洲大陆上生活着的这些鲜为人知的白种印第安人,我相信他们就是幸存的亚特兰蒂斯人的后裔。
【最后附上:】
根据《山海经》绘制的巨画《帝禹山河图》
《山海经》在时间上,它跨越了以两次大洪水为界的三次人类文明时期,保留了我们民族自远古至商周时代关于历史、地理、见闻等的记忆残存,以及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在空间上,它记述了远古至夏禹时期几乎是全世界的国家与地理信息,以及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所依凭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与当时黄种人的统治范围有关,当时的昆仑山、中原大地、环太平洋沿岸(包括西南、东北、南北美洲等地),都是中华文明统治的国家。

【提醒:上图为超高清超大图(2235x1207像素),在图片上点击一次后,再点击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上图:学者王红旗与其妻子——画家孙晓琴,根据《山海经》与王红旗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9月9日创作完成的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再现出远古文明的宏伟景观。 下两图,分别是其左右两半部分:

【提醒:上图与下图,皆为超高清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本系列 连载完)
-------------------------------------------------------------------------------------------------------------------------------------
【本系列连载文章,链接如下:】
【1】【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系列: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1)+(2)“众神之城”特奥蒂瓦坎【高清大图】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60502/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3)金字塔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63044/
GoogleEarth看地球:十大古天文台奇景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64477/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4)创世传说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66672/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5)诸多史前文物【人与恐龙石刻、史前岩画等】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70076/
【集锦】史前高科技文物:人与恐龙石刻、酷似现代人的史前岩画、远古飞行器等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71749/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6)三界与“人”+(7)垂涎人体的外星人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72931/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8)失落的大陆(上)【附图:复活节岛远古石雕人像】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81514/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9)失落的大陆(中)亚特兰蒂斯(1)【附图:南美地下史前隧道+白种印第安“云族”之谜】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84322/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9)失落的大陆(中)亚特兰蒂斯(2)柏拉图笔下与埃德加•凯西预言里的沉沦大陆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87903/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10)失落的大陆(下)南极古大陆【速冻猛犸之谜】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91023/
【文明起源】印第安-玛雅文明:墨西哥巡游(11):地球深处的文明【附:行星蛋糕、史前地下长廊】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93276/
【2】【玛雅预言】系列:
玛雅预言中“彩虹战士”的传说+霍比预言石解读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210802/
玛雅长老携传说中13颗水晶头骨现身【玛雅预言“彩虹战士”解读】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211411/
人类四次史前文明与玛雅的四个世界观
https://www.douban.com/note/721659263/
【3】【史前文明】系列:
【史前文明古迹】远古大陆之谜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179103/
【文明起源】中华文化的渊源【1】史前大洪水【名画欣赏】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181004/
中华文化探源【2】苏美尔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关系【文物欣赏】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182665/
中华文化探源【3】古希腊文明的东方源头【多图:名画《巴别塔》与宙斯祭坛】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199002/
【4】【玛雅-印第安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系列:
中华文化探源【4】玛雅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关系(1)【文物欣赏】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199977/
中华文化探源【5】美洲印第安人是殷商后裔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200713/
中华文化探源【6】哥伦比亚古老部落的警诫——高基族人,地球平衡的守护者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202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