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半日游记
今天得闲,打算去一座寺院走走,一番调研后选择位于长安区郭杜镇的香积寺,一方面因为这是是净土宗的祖庭;另一方面是因为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想想就很有意境。于是决定走去看香积寺的日暮。
出发时是中午12点,正是烈日当空,途中汗水不断顺脸颊流下,晒干后剩下一颗颗晶莹的盐粒。想起藏传佛教的信徒们要花几个的时间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双手合十高举过头,三步一大拜额头磕地,只为去布达拉宫朝圣。与他们相比,我简直是闲庭信步。一路从城区走到郊区,走过充满新鲜肥料味道的农田,走到香积寺共计用了2小时28分钟,记录里程为15.11公里。
抵达香积寺,从南面进入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楼和山门。


山门两侧的楹联是“德慧佛心回头好听禅院声,法正自我醒世愿做明眼人”,只有在禅院声中清修,才能获得德慧佛心,才能明眼看世界?

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

过了牌楼和山门后,左侧是绿竹掩映下的忏悔堂,这里是受戒时要对往昔所造诸恶业进行彻底的忏悔的地方。我很想进去静坐一会,可惜不开放,改为在旁边的香积书院看了半小时书。

天王殿两侧,各有一个大碑廊,陈列着历代以来高僧大德和文人的书法墨迹。

在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碑右侧,“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碑文让我心动。 我们的心总是充满欲望,或者沉溺于色、声、香、味、触、法等的享受,或者充满对金钱爱情事业的渴望,因而总是不得安宁。苏轼说吾心安处是吾乡,可吾乡究竟在哪里呢?出自《华严经》的这两句碑文告诉我们,如果你喜欢柔和忍辱,你拥有慈悲喜舍,那你就找到身心的安住处了,这才是吾人永远的故乡。


两侧的碑廊尽头分别是钟鼓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契合暮鼓晨钟。当下正是盛夏时节,几乎所有的树都郁郁葱葱,偏偏镜头内钟楼上侧露出些许无叶的枯枝,彷佛在预示着时节的变迁、光阴的已逝,提醒我们无论僧俗,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穿过钟鼓楼后,来到净土宗二世祖善导大师的舍利塔。该塔修建于公元680年,塔系青砖砌成,壁厚二米,平面正方形,为仿木结构。塔顶因年久残毁,现在存十一级,高级三十三米(据载原为十三级)。在我拍摄时,刚好一只鸟从塔的右上方飞过,犹如已在塔中被关押千年,今日终于从破损的塔尖奋力冲出,飞向自由的天空。图中前景是唐代的陀罗尼经幢。

方丈室的横匾是“同臻彼岸”,两侧的楹联如下:古今来无我无人不成大世界,天地间有欢有怨都是假因缘。古往今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有我;天地之间,多少人浮生长恨欢娱少,却看不透无论是欢娱还是怨嗔,都只是虚妄的因缘。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在香积寺的最北端是大雄宝殿,我在此上香三支,跪拜磕首。无论是佛心还是人事,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相处那一刻的愉快和喜悦,无欲无求的静静凝视,发自内心的平和微笑。

参拜完毕,沿大雄宝殿东侧回返。

参观完香积寺后,出南山门沿东侧道路向北100多米处,是善导的弟子敬业的舍利塔。敬业舍利塔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为方形五级楼阁式空心砖塔。敬业的舍利塔基本上处于无人照顾状态,台基杂草丛生,只是简单的在台阶处设置了保护性的铁栅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