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只有一个伍佰
伍佰要在深圳开演唱会了,我买了票。想起来,之前邀请周边的好友们一起去看伍佰演唱会时,他们下意识的反应都是“你是认真的吗?”
事情就是很有趣。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候伍佰正流行,电视里ktv电视台每天都有人点播伍佰的歌曲,要么是“浪人情歌”,要么是“挪威的森林”,总之我能在每一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伍佰的面孔外加字幕上一段又一段矫情又深情的告白。
我以前就get不到伍佰,虽然年纪小,但是审美一直比较成熟,喜欢黎明那种白面书生、儒雅风流型的长相,在一句“今夜你会不会来”中交托了少女心。伍佰在我看来实在是太土气了,外表上真的找不到一点可以原谅的地方,连普通话都有一种乡土味。
哪里知道长大了,才懂得真香的意义。或者说,我们在不断地成长的过程中,重新再调整和塑造我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当我们重新以新的审美和价值去再次轮番的审视过去的一切,标准不同,自然结局也就不同。
以前有人说过,觉得伍佰是诗人。我觉得他的歌好直白,哪里够诗人。最初最喜欢林夕,觉得怎么会有人把歌词写得如此缱绻缠绵,“剪影的你轮廓太好看,凝住眼泪才敢细看”,短短不到20字,像密密麻麻的蚕丝,拉不着扯不断,拉扯之间是女生心中暗流的、汹涌的喜欢与向往,像泛流的洪水,一旦卸峡,心潮澎湃,爱意泛滥成灾,自是再也收不回。
后来喜欢黄伟文,再喜欢李宗盛,再到陈升,最后这一年喜欢上伍佰。按这个线索来看,实则也能反馈这些年也许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价值取向有了极大的转变。
黄伟文的歌词尽管苦痛,但更多的是潇洒;李宗盛的歌词是想要看破红尘却又眷恋不舍,一种想要从容却又无法释怀的心情,更多的是苍老后凡事有些后悔莫及的感慨;喜欢陈升的时候,是我20岁的时候,《牡丹亭外》一句“听歌的人最无情”写得真好,听歌的人啊,肆意将自己放入歌词中,以为自己把故事演了一遍,自以为是的情种,实则也不过是如此的浪子。那些在外把自己深情表演得一套一套的不正是那些自以为听歌听到骨子里,上演一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戏码,最后感动的往往都是自己,诶,想想终究是无趣了一些。
说到伍佰。在听《泪桥》的时候,“知道你也一样不善于表白”前奏和歌词一出来,我就泪崩了,大概是双鱼座特别感性的一面在作用,可能我过往的潇洒自如也难敌心中自我叫屈吧,可是没有办法,情感这种事哪里有什么原因呢,就好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爱上伍佰,又突然认可他的温柔。可能在某个层面,觉得自己和伍佰的歌词里写得一样,是一个不被爱又渴望被爱的人,想象了无数次真爱的模样,却一直在爱里受伤,自问真的会有真爱吗?会有相守吗?会有像他写的《陪你到永久》歌词中那样的“一路上有你,因为有了你,人生旅程不再冷清”的场景吗?
不是不相信,而是不敢想,在追逐感情这条路上一直深受挫败,主动也不是,被动也不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纠缠也不对,冷静也不对,绝情也不好,深情更不行。人生每一面,每一处想要从容选择,从容地走,实在幸运又难得。
可是我没有那么幸运,也没那么轻松。我的每一步走得心惊胆战又伤痕累累。所以我已经很少听林夕,再也无法渴求“沿途与他车厢中私奔般恋爱,再挤逼都不放开”的深情。
写到这应该好像也大概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伍佰,真的长大了,喜欢直白又直接的感情倾诉,爱恨没什么好掩藏,不原谅就是老死不相见,我也曾心碎,也曾爱而不得也曾交付真心,也曾伤害过别人,也曾因为被感动而作出错误的决定,也曾在深夜里因为思念和付出而哭泣。
尽管走向成熟,可内心的小女孩依旧还在,面对曾经喜欢的男孩依旧会心动会难堪会幼稚地想要他后悔,把过去的他和过去的我们之间放在心中成为永久的秘密,依旧在表面装的风轻云淡,像这些爱恨从没发生过一样,像他不曾来过一样,像我不曾那么喜欢与深爱一样,像我依旧和从未遇过他一样,一直开心的,自在的,快乐的,幻想的,好好的。
默默走,别回头,你是,我更是。今夜听一曲伍佰,将他与我留在晚风的夜里,我的以后还是好好的。
世界只有一个伍佰啊,而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我。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