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来的先生》
推荐《1930来的先生》作者:白云诗诗诗
我确实感到遗憾,为何拖到现在才看了《1930来的先生》。我看小说和我写的推文一样任性,人物是作者创造的,但我看进去了他们就是属于我的,声音、形象都只由我的想象,所以不爱听广播剧,不爱看真人向剪辑。这个广播剧因为太出名,我粗略听了一下确实给小说增色不少,但如果是能静下心来的读者,我还是推荐你能通过文字细细品读这个作品。
往常读完一本书放不下的是其中的感情,或是沉浸在甜蜜中,或是为某些人物的不圆满而感伤,可是这个作品让我放不下忘不了的点却很独特。
最放不下,想要立刻去实现的——去南京!南京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有很多伤痛的城市,青灰色的建筑,带着一点压抑的劲儿,历史变迁留下的斑斑点点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我看到的是它深沉,它厚重,书里却写它也娟秀,也温润。历史老师讲到秦始皇的统治时曾说过,南京本是三条龙脉聚集之地,而其中两条因为秦始皇忧虑与嫉妒便命人破坏阻断,我曾为这断了龙脉的金陵城感到愤愤不平,一座城市安然存在千百年突然遭此无妄之灾,也不知是否因此少了兴盛,多了风霜。可是当我真的身处南京才发现,渺小的人类不必为历史唏嘘,时间之长,城市之大,不知不觉间它早已涅槃重生。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南京的难忘在于它让我们带着满腔国仇家恨离开,对这位1930来的先生而言,南京的难忘却是它的浪漫绵长,对游客来说南京是一段历史,对生活在哪里的人来说南京就是一座城市。我想在未来某个冬天和所爱之人也能信步狮子山,登高阅江楼,凭栏望江,相看披雪;我想在夏天结束前约上三五好友去下关漫无目的的游走市井街头,再吃上一盘辣的流泪的小龙虾。因为一本书对一座城有了特别的牵挂。
还有放不下的是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之情。书中金少爷的一举一动皆如翩翩公子,“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前一句形容白杨,后一句形容金世安,我觉得是刚刚好。在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人必然会有不一样的气质,“感受文化”说来容易做来难,书中反复提到的昆曲、书法、阅读是最接近生活的传统文化形式,偏偏我与它们都有过一段缘。大一选修课我是早早的奔着昆曲去的,听了一个学期的咿咿呀呀把舍友烦的不行,却一直是好玩的成分多过喜爱,有了好听的流行歌曲就毫不眷恋的把昆曲抛开了。书法是大三的时候开始练的,都说字如其人,要找工作了填个应聘登记表,那可能是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就为这个练了一年钢笔小楷,确实改变了很多,到自己写的字看着顺眼了,字帖就被我甩在了一边,到现在都只能写个半吊子的我字体,对书法也一直是实用的成分多过喜爱。阅读倒是从小到大坚持了二十几年,小时候没条件也要去书城里坐着看一天的名著,到了大学却变成了丢着作业不做熬夜看鬼吹灯,倒不能武断的说我阅读的品味下降了,但确实要承认读书不过脑只图个爽的时候变多了。什么都尝试了什么都没做好,文化对一个人产生影响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发自内心的喜爱,起码我愿意去尝试,有这一点兴趣做引子,说不定某一天我还会拾起它们,只愿我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不是只有庸俗留下的影子。再者还需要加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作者在一个番外里写到金世安对所读之书的挑剔——不过五十年著一概不读——凡有著书立说,难免世人吹捧,成一时浮华。须知文字这种东西,便好像玉石金珠,非历年沉久,不能见其真章。我亦认为读什么不能从内容论其好坏,但值不值得读,时间可供参考,过了多少年仍会被人提及的经典必然有可取之处。
写了一篇和文章内容没什么关系的推文,说明我对它的欣赏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广播剧给情节加分,但是却会让大家忽略作者的文笔,实在可惜,只有一字一句读来,诉尽柔情似水秦淮梦,方知灵魂已在此处扎根。
综上,《1930来的先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文章,总体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