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记
查看话题 >吃鱼也是一种对屈原的缅怀方式
七岁那年的端午节,我和爸爸一早上就去爬山,采回来一大抱艾蒿。回到家取些粗壮和新鲜的艾蒿,和纸葫芦一起挂在门顶上。这是我们那里的风俗,据说这样可以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好运相伴。吃过早饭后,爸爸就在院子里一连收拾了六条鱼。先刮鱼鳞,再取鱼鳃,然后破膛取内脏,最后用水洗的干干净净。六条都是白鲢鱼,两大四小,大的有一尺半长,小的只有十多厘米。我知道端午节家里要吃鱼,亦如往年的端午。但是爸爸收拾完鱼后,却拎了一大两小三条鱼,骑上二八自行车去给姥姥家送鱼。这让我又气又恼,气的是鱼一下子少了一半,口腹之欲肯定受到影响。恼的是如果送人的话,我还是希望送到我奶奶家,而不是姥姥家。
但这些所谓的气恼,在中午时分已化为乌有。熊孩子永远抵不过美食的诱惑,特别是小时候鱼肉匮乏,更是让人没有招架之力。白鲢鱼刺很多,吃起来有些不畅快,需要仔细的挑刺。于是我每一筷子都只夹一丁点肉,这样减少了夹到鱼刺的几率。再把鱼肉蘸一下鱼汤送进嘴里,满嘴都是咸鲜的味道。一顿饭下来,不知不觉鱼只剩下一副骨架,米饭也比平时多吃了两碗。我抹了抹嘴,心满意足的下了桌。
大部分人家的端午节都是吃粽子。我们在课文上学过,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食物用叶子包好丢进江里,希望鱼不要吃屈原的尸体。但是这事如果逆向思维一下,为什么人们不去把鱼吃了,这样没有鱼,何来再吃尸体呢?大概我家是我遇到过最有逆向思维的家庭,每年都只吃鱼,不吃粽子。这么说其实都是玩笑。真相是我们那的粽子包的很大,足有大馒头大小,然后三个角各放两粒粽子。所以在把边角吃完后,再吃粽子中部时都是无味的,必须要蘸白糖吃。而我家偏偏没有人喜欢吃甜食,所以逢端午节,我家都不吃粽子。等到出来工作后才发现,外面卖的粽子都很小巧,可以一大口从这个角咬到那个角。虽然枣放的不多,但是每口都能吃到,解决了白食寡淡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我觉得粽子还是走小巧玲珑的路线比较好。
既然我家是吃鱼来帮助屈老爷子,那么重点就来说说吃鱼。鱼有千百种吃法,但在我的岁月里,红烧这种吃法占据了快二十年。红烧分整条红烧或者红烧鱼块。整条红烧的话,先把鱼两面煎一下去腥。炖鱼块的话,是把鱼块裹上面下油锅炸一遍。鱼过完油,放在一旁备用。切好葱姜蒜、准备好花椒大料辣椒。锅里油稍热时,下一勺黄酱炒香,然后下葱姜蒜、花椒大料辣椒一起小火煸炒,可以同时倒些酱油或豆豉。把锅里的料炒香之后,倒入少许水将汤烧开,下鱼或者鱼块。大火煮至几分钟后,下料酒和醋,继续大火猛煮。五分钟后转小火,盖上锅盖,咕嘟一个小时即可出锅。我觉得做鱼前将鱼过油的最大好处是鱼皮变得会很惊艳,它被炸酥后再长时间炖制,变得劲道又有滋味,吃在嘴里很有感觉。

小时候觉得爸爸炖鱼真是好吃,天下再没有人能超过他,那个味道至今都很难忘。也许是小时候鱼吃多了,现在倒是不吃鱼了,尤其是河鱼,从不下口,这也成了件怪事。我又突然想到,每次做完鱼,父亲也是不吃鱼的,他总会说,一吃鱼就会想到刚才杀鱼的场景。我觉得他肯定是不想做鱼的,甚至血淋淋的场面还会反胃。但是在家人面前,很多事是没有想与不想的,往大了说,这也算是一种付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是为了家人能够快乐。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中那种无声无息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