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紫腚能行」绝冠高考:那嘎达怎么这么搞笑?
假期过完了,感觉整个人都靡得不行。
直到我看见这么个热搜,

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简直笑出了猪叫!
高考这几天,中国家长扎堆图吉利:穿旗袍旗开得胜,穿红衣开门见红,穿绿衣一路绿灯,穿黄衣飞黄腾达。相比其他省市红衣绿裤的高调,东北人却选择了紫色内裤,既出其不意,又低调有内涵,再加上“紫腚能行”这样结合方言、文言与谐音的文化解读!堪称完美!
结局已经注定,在这一波高考祈福里,东北VS其他省份,KO!

在我笑死的前一秒,我hold住了自己,把新闻转发给一东北朋友。
“我要被你们东北人笑死了!!!”
对方发来一个鄙夷的表情,说我笑点太低,这辈子估计都不适合去东北了。
我很不服,“为啥?那我不能吃辣我不照样去重庆了?
朋友,“吃辣不会辣死,但笑点低是会笑死的。”
我表示——不服,要是有钱我立马打飞的奔东北现场检测一下了!花了1秒钟,我想到一个立马可操不用花钱的办法——上网啊,感受一下东北能不能把我笑死!
为尽了解东北最接地气最日常的真实生活,我以“东北”搭配若干关键字,然后在网络的沟渠里扑腾。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
要不是我壮士断腕般及时拔掉了网线,妈的我真的要被笑死了

问题来了,我发自肺腑地好奇,同样都是中国人,咋就东北人这么招人笑?
他们那嘎达咋就这么幽默咧?

基于被东北朋友萦绕的切身体验,我想说几个源于经验的非量化观察。
1,文化宣传深入人心
一提起东北人,几乎是条件反射觉得好笑,不管合不合理,这个东北印象,是大有来头的。
这里不得不归功于 人民艺术家 赵本山老师。
赵本山是我对东北人的最初印象。他那一嘴的铁岭口音,说出来每一句话都像段子。
来回忆一下……

一下小样儿,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走了,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 中国人民真争气,真争气;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 大总统戴高帽他都乐--戴高乐嘛! 要啥自行车。 猫走不走直线,关键是要看耗子。 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伴娘; 改革春风吹满地,吹满地。
赵本山演绎了太多小品,全国人民好多个春节都是他陪着过的。家家户户在欢声笑语中被植入了“东北人很搞笑”的条件反射。除了赵本山,还有东北大秧歌、二人转、东北喜剧演员、各种影视作品加梗。

再到现在火起来的网络主播、抖音达人,东北人占相当比例。比如网红李雪琴。
这些共同加深了东北人很会招人笑的集体印象。印象深到,用我一个东北朋友的话讲“现在全国人民一知道你是个东北人,你还没开口,他就自行笑死了。”
2,东北话极具语言特色
有没有发现,经常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东北人说出来就莫名很好笑。要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讲,瞬间就失掉了笑点。东北人的好笑,与东北人的语言有很大关系。
东北话很有地(喜)方(剧)特色。
儿化音超级多,“赶趟儿” “啥玩意儿”;
吞音很严重,“不道(知道)干哈”
平翘舌不分。
俩人干仗,一个东北人说 “这儿,我唆了算”,一个爷们特淡定“你咋不唆了辣椒呢,你唆了蒜。”
连读变调,“去”声前面就读“阳平”。所以出现“树上骑(七)个猴” “直(知)道”这样的发音,听着就很好玩。东北话还爱找谐音,效果就更喜剧了。
东北语言经常使用夸张修辞(吹牛逼)。
比如吐槽爸妈吵架,孩子会说“天天干仗(打仗)”,打仗这么严肃沉重的大词儿放到这里,就很好笑。还有小沈阳的经典台词,“一亿飘十亿”,这种往海了去啥都敢说的风格通常很喜剧。
在东北怎么催人出门呢,通常这么夸张——
“快点的吧,你坐内个火车要跑啦,你坐的那个飞机上天啦,你再墨迹一会儿不用回学校了直接搁家过年得了。”
看我一本正经分析东北语言,我东北朋友都笑抽抽了。他说没那么复杂,简而言之就是东北人懒!!
说话都不带用劲的,能闭嘴发出来的就不张嘴,能降调就不升调,能连读的那也绝不会分读。通常一句话说下来,口型能不变就不变,怎么省力气怎么来!
3,性格耿直,脑回路清奇
语言还只是表象,背后其实是东北人过于豪爽的性格与相当清奇的脑回路。
东北人性格豪爽,这就不多说了,所以他们说起话来就很直接,有啥说啥,巨耿直不做作,净说大实话,而真话经常是产生反差的笑点。
而且,我一直觉得东北人说话有种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独特逻辑。具体是什么逻辑,我也不好总结,给一些现实中的例子感受一下。就其他地方的人,我们是不会这么对话的。
小孩:你别拍我。 音乐老师:我不是给你找节奏么? 小孩:你以为我是鼓阿 ? 女儿:妈给我买个包吧? 妈:我看你就像个包 女儿:妈给我买个包吧? 妈:你看我像包吗? 女儿:妈你看见我手机了吗? 妈:搁你嘴里呢 女儿:妈你看见我眼镜了吗? 妈:横是让我吃了? 我:哎我水杯呢? 他:床头柜 我:没有呀 他:(从一堆杂物中拎出水杯)这是你家锅盖啊? 我:??? 航班提前了。 我爸:飞机咋还能偷摸飞走呢? “妈,XXX,哪去了” “那不搁那呢么” “哪儿呢” “它都瞅着你了”
4,不钻牛角尖,没有偶像包袱
我东北朋友跟我讲,他们东北人日常聊天不钻牛角尖,谁钻牛角尖谁就废了。不钻牛角尖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家讲话贼爱转换话题。
这个话题起个头,要是聊不下去或者聊得没劲儿了,东北人会不断转移话题,尤其是转到自己懂的话题,从新开始白活儿,再加上夸张和吹牛逼,说得有模有料,说出花儿来,怎么样都能给人唬住。
另外,东北人也许是全国最没有偶像包袱的人了。说到这儿第一反应想到林更新,简直是明星中的一股泥石流,自黑起来谁都拦不住。

我东北朋友说,他们东北人嘴损,贼乐于挖苦讽刺人,当然都是先从自嘲开始。讽刺是喜剧的一大核心,自然就很好笑了。
有一次我和东北朋友开玩笑,说他们那么爱穿貂,没有一个貂能走出东北。
朋友一脸严肃,说这叫东北style,大金链子小手表,身上必须披个貂!“身上一只貂,怀里一个吉娃娃,就是东北版的蒙娜丽莎。”

5,天太冷讲笑话取暖
看到有一种地理决定论的说法,意思是为啥东北人这么能唠?因为你看东北的位置,中国最北,冬天普遍零下好几十度,动不动还会大雪封山。
这时候,东北人很少外出,也没啥娱乐活动,那就烧热土炕,搞一袋烟锅,盘腿天南海北地唠,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甚至早些年大家唠嗑唠到晚上,也不点灯,就黑漆马虎地聊,俗称“扒瞎”。
聊多了,一代代下来,语言自然会更洗练,凝结下来的都是笑点与精华。

歌手李健是哈尔滨人,除了唱歌好,还很能说段子。他说,因为东北冷,所以讲笑话取暖。
这个说法倒很有趣,这里的取暖不只是哈哈大笑产生的热能,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东北生存不易,面对生活的艰难,当你无法改变的时候,“自嘲”“取笑”“苦中作乐”是对生活艰难的对抗与适应。有些东北乐子,细细琢磨,幽默背后是心酸。
不管怎么说,要数把人整乐,东北人紫腚能行。

原文首发于个人公号(NewWorld911),欢迎串门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