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夏霁|我的信仰

早前的一篇不成熟的小感想,突然又翻到了,放在这里~
到底有没有上帝?
关于信仰,总是说起来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很久很久以前,对于上帝的有无问题,有和我们差不多一样的2个人,在他们约定好上帝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事物后,便开始了如下对话:
甲:怎么证明你说的“上帝”是存在的?
乙:完美无缺的事物应当具有一切正面性质,若是少了其中一项,祂便不是完美无缺的了。
甲:嗯,好像是这样。
乙:假如上帝具有了“真、善、美”和“全知全能”等等一系列的正面性质,而独独缺失了“存在”这项性质,那祂便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假设有一样东西除了他具有的一切性质还具有“存在”这一个性质,那么才可以说祂是完美的,相反祂就是不完美的。
甲:是的,因为她少了一条性质。
乙:所以,既然上帝是完美无缺的,祂就必然具备“存在”这一条性质,就是说:祂一定是存在着的。

可是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相信大家读到这里也应该想到了)“存在”能算是一种正面的性质么?有某种性质的事物,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的呀!如果我们相信世间并不存在完美的事物,一切存在之物都有缺陷的话,那么一个事物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不比存在更超越、更完美么?或者我们也可以试问:不存在的事物,就不完美么?上帝倘若是完美无缺的,就一定要存在?这种判定实在是无法让人信服,上面甲乙二人的对话便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本体论证明。而发出这种疑问,驳倒这项证明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那么——
关于世上有到底没有神,首先我们仍需要对“神”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概念界定:如果一切事物都有来源,那么,神就是一切事物最本初、最终极的源头(创造者)。这应该是宗教徒和非宗教徒共同认可的对神的界定吧~
然后,论争又开始了——
无神论者认为:世上没有神,因为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接触到某种神秘感应,所以,神一定是不存在的,世上的所有神,都是人为创造的。
不可知论者: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从神而来,那么神就不可能在世界之中能够寻找到,神应该超越被祂创造的世界本身,神应该在世界之外。即,人只能认识世上之物,不可能认识世外之物,神天然地超越人的认知极限,人不可能在世界之中去认识神。神无论有没有,在这个世上,都不可能被认识到。
有神论:一切事物都有起源,世界当然也有起源,世界的起源一定存在,就是神。
可是问题又来了,就是当我们谈论“有”、“无”概念时,永远是针对世上可“证”之物来说的,只有属世之物才具有“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属性,然而世界本源不属于(也不是)世上任何之物,也就不能用“有”或者“没有”、“存在”或者“不存在”来进行界定,说一个事物有或者没有,存在或者不存在,只是一种相对性的譬喻,一切事物都只依赖本源(源头)才具有“有”(或者“存在”)的意义,而源头自身,却不能(甚至超越)用有无的概念来界定。
如果一些人不愿意把世界的本原称为“神”或“上帝”,(东方传统哲学就称为“道”)那就不能说有没有神或者上帝了,换句话说,上帝有很多种模式、形象或者称谓。
逻辑,靠得住么?
当然,以上的论证全部属于一种人的理性判断。所谓理性,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就是必须要符合思维顺序的思考,也就是要让人听得懂,想的明白,也就是罗格斯(逻辑)。
依照一般公认的定义,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对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谓的符合逻辑,也不过是依据人的感受概括起来的真假关系、因果关系和辩证关系。说白了,逻辑是人的主观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经验无法突破的事物的规律。
注:Logic,最早是被严复音译为“逻辑”的,后又经中国传入日本,日语翻译为“论理”(标注为LOGIC的注音),Logic另外有个很好的意译译名“理则”,称为理则学,这是由牟宗三先生翻译所作,据说是比早期的逻辑翻译更符合Logic的英文定义与拉丁词源。
可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逻辑和理性永远服务于人的认识,信仰却从不服务于人,信仰只服务于人所信仰的终极命题,也就是说,信仰永远超越于人的理性之上,也就超越了人所能认识的罗格斯,信仰不是拿来服务于人的,而是人要服务于信仰。
返回来,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符合逻辑(或说逻辑上成立)?那就涉及到了上面所说的时间这个东西,符合逻辑的事物,必须是时间所需要经历的东西,也就是必须会成为与时间重叠的产物,(前提和结论,必须有一定的时空、因果关系)
人可能随时被概念所捆绑
但是,时间只是凭人的感官经验创设的一种测量维度和标准,时间真实存在吗?至今都是哲学无法论证的大问题,时间或许真的就不存在,只是人自我理性创设的一个“伪概念”也未可知,就如同真假这种概念,在本原或者终极意义上无法证明,只能取舍。也就是说人对概念本身无法进行彻底的论证,只能自行取舍。因为概念本身的创造,是毫无理由的,(亚当不也是单凭己意给万物命名的么?)同理,信仰也是一个概念,信仰也就无法去证明,人在信仰面前只能是取舍(信或者不信),有信仰的人也无法使用罗格斯来证明信仰的“政治正确”,真正的信仰者从来都不是站在信仰之上肆意挥洒理性;真正的信仰者,都只是在信仰本身面前谦卑地蹲守。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当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就意味着对事物开始进行(单凭己意式的)界定,就开始割裂事物的完整性,开始剔除事物自身与世界、宇宙自然的关系,就意味着对世界开始索取。于是就变成庄子所说的“道术为天下裂”。
有些人也许会好奇地问,创世之前上帝在哪里呢?中世纪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曾这样回应:不可能存在一个毫无创造物的时间,上帝的创造的起点,才是时间的开端,在那之前,时间还没有被创造出来,毫无意义。甚至也可以说,时间这个概念不过是人为创设的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时空刻度,在时空未被创造之前,时间这个概念也就处于毫无意义的状态。
世界真实的样子,永远看不到
如果有人坚持认定存在着真理,存在着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倘若世界有一个客观的样式,那么人类眼中的世界亦只不过是以管窥豹的游戏,人永远无法全面地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只是那个真实世界不同的显影,看到的显影不同,感受也就不同。这就也说明世界的结构有不同的模式,不同模式的显现给不同的人,而显现表象的不同,正是人类自由意识的差异性所导致。(可延伸阅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信仰也是一样,正如我之前一篇文章里所提到的,每个灵魂对信仰的偏好都是不同的,就算是在同一个信仰体系内,每一个人的信仰角度也是千差万别。
理性和自由意志
接下来,说一说自由意志和理性的问题吧!
当然这又是一个伟大的,经久不衰的神学问题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是怎么回事呢,我是这么理解《圣经》的:神在创造人的时候,是先天地就赋予了人类自由意志这个东东,但并没有给予人理性,(要是有理性就会自己分辨善恶、趋利避害,也就不会被那个长虫给忽悠了)人类始祖亚当为了自己能够像上帝一样,受到了那个淘气的蛇的引诱,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于是变得“聪明”起来了,理性在这个时候才正式诞生。(俺才不管符不符合释经学传统,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不接受任何反驳)
人们常常所珍视的理性这个法宝,当赤裸裸地撕掉那些华丽的包装后,不过是一种利己的计算和算计,理性永远有一个趋向,就是永远照顾人自身的利益,有了理性,人才去分辨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分别心也就骤然爆发!
那颗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也并非喻指道德行为的好坏,而是事物对人的利弊,人吃了果子后,就懂得了分辨利弊,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不利,理性此时也就随之在人心里发芽了。理性的萌发,这理性之中的内核却是为已的,简单说,理性不过是人私欲的充分体现,理性就是人类罪恶的种子。人类理性的不断萌长,最终导致人类的贪欲不断的膨胀,也就慢慢丧失了伊甸园中原初时代的天真和单纯。你看,古往今来无数的贤德们都劝导人:别那么“理性”。如老庄讲的“绝圣弃智”、“无欲”、“无知”、“弗知去知”,都是教导人不要过于理性和机巧。《左传》中“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同样是叫人放弃自我理性和机巧,去听从上帝的规则和律法。
而修行的意义就在于,让人突破理性对人的捆绑,把我们随着理性的不断膨胀,已经逐渐退化掉的那个属天的“灵性”给重新拾掇起来。有过真正信仰经验的人大多不会否认,若是不突破理性的束缚,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找到上帝,更不可能“开悟”(所谓开悟,就是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和宇宙天地的存在关系,悟到那个“本”)
所以,在上帝面前,人一发动理性,就是犯罪。正如佛家讲的,起心动念,皆是“造业”。为避免误解,需要说明一下,圣经中“罪”希腊文作“hamartia”愿意是射箭时偏离了目标,没有射中。更早的希伯来文“罪”作"cHata",指走错路,更着重描述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方面,引申为偏离正路,违背了上帝之则。
我时常想象,如果世界是一个完美的乐园,因着人有理性,能自由选择善、恶两个维度的特质,那里也一定很快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有人经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上帝降临如此多的罪恶到这个人间,上帝既然是全能的,那让世界变得全然幸福美好不是轻而易举么?是的,最早的人就是生活在美好的伊甸园之中啊!我们罪恶奔流的世代,不就是整个创世纪以来的真实历史嘛。就算现在上帝重新用万能的大手一挥,让人间重回美好,要不了多久,也依然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解决问题需要溯回源头,那个真正纯净的“伊甸园”,因着人的亏损,人被驱赶出来,若想回去,只能是人突破自己的理性,战胜自我,需要人凭着信心,把自己的“光明、纯净的那个种子”重新修炼回来。这便是信仰者在皈依信仰后,修行超越因果轮转的奥秘。
说到底,我们眼前世界的样子,是世间所有自由意志统合的产物。人有做善的自由,也同时有作恶的自由,这才是上帝创造的真实的人。
一个做良人的充分理由
更多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给人一个必须要积德行善,努力做一个好人的充分理由?或者说有没有必要修炼自己的心性而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个体?若没有必要,何不应着那句“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古训,堂堂正正地做个混蛋呢?
经过苦思冥想,我最终的答案:还是有必要做个好点的人。现实中,人永远生活在一个既充满善又充满恶的宇宙峡谷里,正是在这样的峡谷里,人通过善恶的对比(善的行为可以让更多人生存的更好,恶的行为则会为满足一己私欲,而损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最终的果报也会逃无可逃地落在自己身上),知晓关于“真、善、美”的样子,进而对善良的生活产生向往。人对美好,总是本能地会产生渴望。人要想突破这个峡谷,就必须要突破邪恶的侵扰,战胜那个魔鬼。事实上,如果你承认人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存在的话,那么除了刻苦训练自己的心灵之外,并没有更好的方法让自身变得美好起来,(人本质上无力去改变一个恶徒的心性,圣人也无能做到),只有洗涤自我灵魂里那些幽暗的成分,才能做到心中了无善恶的分别(即佛家讲的分别心),才能对处于被因果业力裹挟的生命产生怜悯和纯净的爱,将业力转为愿力,让自己逃离业力、因果、欲望的魔咒。
漫无目的地啰嗦了一堆,言归正传,那么我的信仰是什么呢?就目前我的心性来说,俺是这么认为的:对于世界上你能触摸到的所有信仰系统,无论哪一个,一旦你真正地去信了,你的生命就自然地被拉入到这个整全的系统之中,成为这个系统中最真实的一部分。由此,你所信仰的一切,对于你的生命、你的灵魂那也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的极乐、天堂,也就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了)传说中的八万四千法门,总会有一个是最契合你自己的,来度化你罪孽深重的魂灵。也希望那些被信仰所拣选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永怀最真最诚之心来面对所信仰的那一位,愿每一个信仰者都真实地活出你所信仰的样子。阿门!

点击下方[二维码],加作者

-
邱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1 22: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