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年纪
高考结束的暑假,接连看完振华三部曲,最喜欢《暗恋·橘生淮南》,后来看《时间的女儿》,越发感觉洛枳的原型就是长大后的八月长安本人,余周周就像小时候的她,耿耿和余淮的故事看完的当时就被我抛置脑后。
前几天,和人闲聊时说到《最好的我们》,对方说:“余淮最好的年纪是高中,耿耿最好的年纪是毕业后,余淮后来混得不咋地,是耿耿等的余淮。”对于我来说,倒真是个新奇的观点。从听完那句话开始,剧情没想起多少,我脑海中各式关于“最好的年纪”的回忆倒是时不时往上涌。
先是想到当年迷上校园推理时看过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虽然不怎么喜欢小说整体(而且我至今对陆秋槎为什么能写出那样的轻百合推理作品感到迷惑),但是不妨碍我记得小说中的人物姚漱寒说过,高中三年是自己的人生巅峰。她所认为的巅峰,既是世俗意义上的,也是自我意义上的。再是电影《你好之华》中关于之南的形象,只有她十几岁时的样子,那之后的她,全由其他人物的讲述来拼凑,有人说那是她喜欢上尹川之前,最好最完整的样子。
想着想着最后还是回到自己身上,在听过那些对于“最好”的诠释之后,还在17岁和18岁之间犹豫,再回想起那时候的生活,18岁时外界有太多的变化令我手忙脚乱,果然17岁才是正解。现在的我来评价,17岁时的我非常专注,专注到甚至有些自我,不是专注于某件事某个人,而是专注于“追求”本身,正因为这样,当时的我内心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无所施无所求,那之后就再也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