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可能会碰到哪些心理问题?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11.74%,2018和2019年更是持续增长,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了海外留学之路,同时又因文化差异、国情不同、个人心理等因素和出国前准备不充足,面对现实生活、工作学习压力、语言文化差异等问题,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加之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一:留学年龄小,学业、人际、语言压力大
随着国内高中甚至大学申请滕校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获得更多申请机会,出国留学的年龄也变得原来越小,很多父母在孩子十五六岁甚至十三四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国外读高中学。
孩子处于青春期的阶段,本就是一个生理心理急速变化的时期,基本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稳定性也比较低,在这个时候背井离乡将会面对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们将离开自己熟悉的朋友、家人、人际、语言、文化环境,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有些国家的学业压力并不轻松。
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加拿大读私立美高,每天做作业都要做到12点多,如果读私立学校,你要从头学起很多新课程,还要通过学校的考核,又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适应新的环境,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不容易,更何况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压力特别大。
问题二:社会文化差异导致身份认同混乱及社交恐惧
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期(有些人二十多岁出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有些来访者在咨询中反馈:出国后我不知道该如何认同自己,我到底是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当地人,我是一个暂住的留学生,还是想要融入这个与我不同的群体?我很困惑,我是谁?
有的留学生周围有很多中国人,似乎他们就会抱成团,他们努力想要获得留学生群体的认同;有的留学生周围几乎都是外国人,他们就会努力的想要融入异国文化,不论哪一种,这都不容易。
留学生们往往最担心的就是遭到孤立,哪怕这种孤立并不是群体有恶意的对待自己,而是来自内心深处感觉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甚至有些人反馈:其实我有能力和他们打成一片,可我内心深处很孤单,“有些家里很有钱的中国同学往往扎堆在一起,我赶不上他们的消费水平……”,“国外的同学们都在谈论橄榄球和一些我压根听不懂的玩笑,我总是显得很呆板……”,“这里好像一下子结束了集体生活,每天一个人生活,实在忍受不论这种孤独……”
问题三:巨大的心理落差,理想化的破灭
在留学时,有些父母和社会文化会给予一个比较高的期待,或者期待留学的孩子会拥有比较好的前途,或者比较好的钱途。
通常来说,留学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每年几十万到上百万都有。如果留学费用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比较低还好,如果留学费用是家庭的重要支出甚至是集全家之力的供给,就会给到留学生很大的压力。他们身边一起留学的同学(因为都能支付的起昂贵的学费)可能会有非常殷实的家庭背景,学生难免会形成比较之心,有自卑的感觉。
在毕业后的工作之路上,学生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也往往会走上不同的道路,这其中的心理落差是难以弥合的。有来访者曾反馈:我身边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家境非常殷实,甚至是富豪之家,我既要在生活学习中和他们打成一片,却又深深的感觉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都会去接管家族生意,我却要为获得一份工作机会而奔波,甚至我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来赚回这几年花在我身上的学费,心理上难以自处。
在父母及亲戚们的眼中,他们似乎觉得留学生(尤其是名校)的身上带有很大的光环,似乎“应该”拥有锦绣前程,但他们却并不了解留学生在异国求职所面临的艰难困境。
问题四:国内外教育体制差异,就业机制差异导致的适应不良
一段时间的海龟潮过后,在中国就业市场上海龟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毕业时间的尴尬,国内的大学生往往是提前一年就开始找工作了,也就是说2020年夏季毕业的学生,大多在2019年年底前就找到了工作,到2020年春季找工作的已经是少数,但很多海龟是毕业后回到国内,按身份已经是往届毕业生,而且少有对口岗位的实习经验,所以用人单位似乎更倾向于招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
当然,每个国家的留学生体制都不一样,也许差异并不是上面叙述的那样,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留学生回国找工作要克服的心理动荡和现实差异都是蛮大的。
另一方面就业薪水上的标准仍然比较低(一线城市会好一些),这相比于昂贵的留学费用,留学生在心理上也很难平衡。尤其是习惯了留学时的高消费,很多留学生在工作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需要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如果父母有一定的控制欲(把金钱的供养当做可以为孩子做决定的资本),留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问题五:遭遇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经历过的留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有位同仁分享过这样的留学经历,他以前就读的德国学校,会定期跟其他学校开展交换生活动。本来学校送到美国去都是免费的,然后我一看英国也是免费的,就想报英国。但是他却因为我是中国人就不免费了,要收一万多英镑的学杂费。欧盟的学生相互交换是不收学费的,但因为是中国人就收学费,这显得很不公平。
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他们也会根据国内的经济政策来设立留学制度,例如欧盟的经济合作更紧密就会有这样的制度,但对于留学生来说,这就是个不小的打击,也许他们开始第一次认识到,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平,接受这些本身就是心理上一个不小的挑战。
种族歧视的现象也还是偶尔存在,只是变得更加隐性。当然有一些也不是主观意义上的歧视,也是对中国的不了解。
这个歧视并不是说他们故意排挤你,而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你,就比如说他们就认为中国很乱很差,有的地方确实很差,但有的地方,会对留学生所在国家以及地区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认知偏见,让他们感觉不太舒服,长此以往就属于自尊受损的状态,有些留学生反馈,这让他们感觉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