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式生活的答案之书——《丹麦一年》
对于丹麦,我是始终抱有幻想的。它为人津津乐道的全球最幸福的城市和人们充实自然的生活方式,都仿佛带着一种“人间仙境”的标签。我不了解丹麦,更算不上认识,但我对它好奇,好奇为什么大多数人提到它,总是充满幸福?居住在那里的人是否真的具有这种感觉?他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等等。我知道,认识一座城最好的方式就是踏过千山万水走进它,去丹麦旅游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若是像我一样没有一笔“巨额”的旅游经费出门的话,不妨坐在家里,看一下这本《丹麦一年》,即使没有实地考察,也能让你身临其境,好像跟着作者一样(作者和丈夫移居在此,工作生活了一年之后打算在这里长住),在丹麦比隆这个小镇度过一年十二个月,从内到外,深切并且重新认识了只属于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

在丹麦,你随便询问任何一个路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打几分(满分是十分)的话,没有一个回答是少于八分的。饱满的幸福感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强有力的国家政府的保障制度,无论你是正在工作的上班族,还是没有工作的无业游民,政府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偿机制,而且无论你是风度翩翩的机关人员,还是勤勤恳恳的清洁工,在这里,并没有任何的职业歧视和薪资差距,整个国家处在一种极度平等的状态里,就连男女也没有任何的区别对待(包括工作属性)。话说,在之前欧盟发布的幸福指数榜单上,丹麦位居榜首之位已经长达四十年之久。
看到这里,我心想:这才是丹麦,它就应该是这样的,所有其他国家存在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在这里通通都看不到,这里世是界上最和谐的国度,没有战乱硝烟、烧杀掠抢,简直就是人间的乌托邦,好像去了丹麦,人们只需要吃吃喝喝、玩玩笑笑,什么都不用太费劲,就可以活得很开心了。但这本书,让我从臆想出来的“美梦”里,彻底惊醒了。
“我的经验告诉我,即便是天堂也不能尽善尽美——但暴力行为似乎是丹麦的一个重大污点,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就像是你发现一个可爱的姑婆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善良永远无法弥补不堪的一面。”正如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完美,任何人都有优缺点一样,在丹麦,也绝非我想象中的那般完美无瑕。

首先,因为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会经常造成男性不把女性当成女性,暴力行为和漠视对女性的尊重都时有发生,而他们对此却司空见惯。其次,由于夫妻双方都能获得体面的工资,所以如果共同的婚姻生活产生了裂痕,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提出离婚且没有任何的留恋。当然,没有感情的生活本就应该早点结束,重新开始。但这里的离婚概率之大、手续容易,甚至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最后,就是吸毒合法化。我隐隐约约想起了当年某星被曝吸毒时惊天动地的新闻报道,其中有一条好像是,他被查出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国外染上了毒瘾,但在那个国家,这其实是合法的,所以并没有人制止。现在我终于确定,那个让人吸毒也可以明目张胆、光明正大、不用惧怕朝阳群众的地方就是丹麦了。“2013年,丹麦第一家官方吸毒室在哥本哈根开张······但丹麦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现在丹麦各大城市和一些较小的城镇都设立了吸毒室。”连吸毒这种在别国被当成痛心疾首的行为都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丹麦的开放、自由的生活方式可见一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丹麦的冬天。我很喜欢冬天,因为室内外温度的差距,会让人一进屋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在暖和的屋里看书写作、聊天聚会都是十分惬意的。丹麦人把它叫做“冬眠”,但我觉得应该叫做“十分幸福的家庭时光”:他们从不抱怨外面天气的险恶,虽然极度的寒冷迫使他们在家里,但他们仍十分享受和家人朋友的亲密相处,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凛冽的寒冬带给丹麦人得天独厚的环境处所,才让他们拥有恰到好处的幸福源泉,在丹麦“没有坏天气,只有坏衣服。”作者笔下的冬天,从最初的“无穷无尽”变成了“美不胜收”,从“情绪失调”变成了“生活平衡”,渐渐地,这里的冬天仿佛添上了崭新的图景,连荒凉都成为一种值得期待的美色。

正所谓,人间没有乌托邦,世上本无桃花源。《丹麦一年》不仅满足了我对丹麦世界幸福生活的全部想象,而且将它的问题事无巨细的展露出来,我既害怕它的“极端”开放和理所当然,又羡慕它给予民众的独立与自由。最重要的,是让我学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无论是哪种,只要你愿意享受当下,充实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
-
jj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9 21: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