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成长的背后没有疼
亘古千万年,这里的山与水相互纠葛,却从未分离
太鲁阁“国家公园”名字的由来,是聚居在这里的“太鲁阁族”。

在太鲁阁族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诞生于一半木质、一半石质,高耸入云的神木中。神话的由来往往和现实环境密不可分。太鲁阁“国家公园”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峡谷”,在长期的地壳运动下,这里的悬崖陡壁近乎垂直。


而蜿蜒的溪流与丰富的水汽,滋润着峡谷中茂密的原始森林,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一个动植物王国。

“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们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
太鲁阁族是一个有着极强部族观念的部落社会,族人们骁勇善战。日据时期,桀傲不屈的太鲁阁人和侵略者进行着漫长艰苦的抗争。不知道是不是和地形有关,似乎多山地区的人,都有着善战的基因。曾国潘勇猛的湘军,以忠诚闻名欧洲的瑞士雇佣兵都是此中翘楚。

太鲁阁族的文化中,有“纹面”的传统。
看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人或许会对影片中赛德克人的纹面印象深刻。和赛德克族同源的太鲁阁族,也有相同的纹面传统。

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纹面会分两次进行,5岁时,男女会纹额纹;而当男子学会打猎后才能纹颐纹,女子也要学会织布后才能纹颊纹。在部族中,纹面越多的人,身份和地位也就越高。

对太鲁阁人而言,纹面代表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挑战大自然的精神。
孩子生而勇敢,反而成年人常怀畏惧
这次的台湾行,我们带队橙星是马继康老师。
一路上听马老师讲历史、讲人文、讲自己的思考感悟,受益颇多。马老师有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小朋友,闲暇时还会和家长们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

橙星说: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真正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是启发诱导,而不是以泰山之力压于前,逼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同时家长却我行我素,让孩子产生巨大心理落差。
我们的旅行过程中,为什么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如果你思考了这个问题,你就明白了亲子教育的真谛。天地自然也是一个大讲堂,亲子游学,不是仅仅让自己多看了什么奇特的景物,而是让为人父母者,能与孩子有一个不间断的共同学习与生活,这个过程就是家长言传身教的过程。
有句广告词说:“我是当爸爸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当爸爸的。”父母这个角色没人当过,也没人敢说他绝对称职,我们只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而最能够观察彼此、陪伴彼此的,就是在旅行途中了。
马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抓青蛇、蜥蜴、蟾蜍。带着孩子们亲近自然。和孩子们一起骑车、赏鲸、玩飞行伞,天上地下从不同角度看世界。原本要爸爸妈妈抱的小朋友也可以自己步行,不敢摸蛇的小朋友也能大胆的接触。


看着小朋友跟着马老师接触连成年人都会害怕的蛇和蜥蜴,突然觉得也许勇气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小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并不知道何为畏惧,反而是父母保护的双手,为他们戴上了名为“害怕”的眼镜。他们渐渐意识到,蛇与虫子是可怕的,而自己行走也是难以做到的。

什么是长大?
就像是太鲁阁族传统中用象征勇气的纹面标志着成年,孩子学着长大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