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可以改变独立音乐现状吗?


以乐队为主打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在爱奇艺上线,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热议。
对于独立音乐人,面对《乐队的夏天》这样的节目,会有很多复杂的情绪。
比如:
1,乐队比赛多如牛毛,但没什么影响力。
2,乐队主题的综艺也搞过几个,却都不了了之。
3,这个节目对音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会让人信服吗?
这是打着乐队旗帜的综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学猫叫》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之间决定哪个晋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代问题。
越难讲,观点越焦灼的事物,引发的关注度就越高。正因如此《乐队的夏天》才会推出。

如果看各大音乐网络平台的数据,或在某宝上搜索录音工程软件和音频接口(录音声卡),就会发现想成为一个音乐人真的不难,技术手段和资金成本几乎不成问题。
但在各个流量阵地上,又会产生音乐停止代谢已经很多年的感觉。
对于独立音乐人来说,想要出一首歌,一台笔记本电脑,1000元左右的声卡,一支话筒,就齐活了。唯一的问题是,中国的“独立音乐人”成千上万,他们挤在各个音乐平台上无人问津。

去年一篇调查文章中指出:中国有三成音乐人的收入为0;在平均收入上,美帝是中国的11倍;消费层面上,美帝人均音乐消费是中国的109倍;而数字音乐的用户基数中国却是美帝的1.7倍。
这说明,人人都在听音乐,但音乐却是没前途的职业。像在一个繁华的商业体里,只有一家店在赚钱,剩下的店都在赔钱,所有的人都一家店里买东西。
这种现象虽然可以用“市场决定论”来解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比如,每年开学高校军训时教官罚唱年轻人唱歌,听听00后唱什么歌就能得出个大概结论。
除了军旅必唱曲目外,00后,最常唱起的是林俊杰、周杰伦、刘若英、beyond、王菲等歌手的早期作品。一眼就能看出,现在最卖座的音乐还是唱片工业垮掉前的作品。十多年前流行的,现在还流行。
当80后、90后和00后一起在KTV里唱《后来》时,流行音乐可能就没“后来”了。
停摆,是音乐的问题所在。
2009年内地音乐节发生井喷时,高晓松接受采访时表达自己对独立音乐的看法:当初非常想成为坏孩子,才玩起音乐,玩着玩着,发现自己原来是好孩子。

他说这话时,“音乐节”开始在全国的各大城市开花,甚至帮助一个叫张北的贫困县实现了脱贫,南周以“看!那就是朋克”作为头条报道的开场白。那时,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摇滚回来了。
十年过去了,不管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新的状况是----纹身要遮起来。
当年高晓松只是商业音乐与独立音乐上的纠结,现在则是认可度上的纠结。十年后,新裤子觉得,乐队香火断了的时候,内心最丧的其实是下面吃瓜群众式的面无表情。
摇滚乐没回来。
过去,摇滚音乐人把上综艺节目看作堕落,今天这种看法显得有点过时,因为不管是综艺上的商业主流还是地下的独立非主流都在丧失自己的山头。只要年轻的血液没有补充进来,全民一定会继续“学猫叫”。
去年,郑钧的视频火了,他说:“各个排行榜已经崩了,那不是音乐,那是屎。”郑钧还觉得,今天在这个行业里从业,是人格上的耻辱。

朴树曾在接受南都的采访中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还在流行这样的音乐,这完全就是倒退,我真的不能理解,我发现这个国家很多人爱听屎。”
郑钧和朴树是音乐的资深从业者,如果他们为职业感到害臊的话,那这个行当真的不怎么样。
而这问题只能发生在两个向度上:要么是音乐创作出现了问题,要么是听众耳朵出现了问题。
又一个无解的话题,因为创作和听歌都是主观的行为。谁也没有权利逼你去听某一类音乐。
心理医生会说,音乐品味并非天生形成而是个人意愿,是由外界熏染形成。也称为“曝光效应”,你喜欢什么歌跟耳濡目染有关。而耳濡目染结合个人经历,最后就会定型为音乐品味,音乐品味继而影响人格。
如果音乐是品味、认知、情感的综合体。那么,只听某一类流行音乐的带来的问题就是:大众个性上会越来越趋同,这是高晓松们一直不断强调的问题。
《乐队的夏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很显然,节目的初衷和其他选秀类综艺节目一样,找出好听的音乐获得口碑并获得好的收视率。不同的是,这个节目的定位不是一个泛音乐节目,而是将焦点集中在摇滚乐队身上。
众所周知,无论是之前的《中国之星》还是后面的《中国乐队》基本上都崩了,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不讨好,摇滚受众不爱看综艺,综艺受众不听摇滚。
这一点在《乐队的夏天》的节目设置中,一开始就一目了然,除了插科打诨,节目间歇性的“音乐扫盲”开启了“知乎模式”。
张亚东站起来现场指导乐迷打拍子,节目不断解释朋克、雷鬼......

这是《乐队的夏天》最特别的地方,他们知道,他们在做一个缺少群众基础的娱乐节目,用高晓松的说法是:现在的年轻人太可怜,虽然我们老了,但我们曾在灯塔下沐浴过。
但《乐队的夏天》还是无法说服最细心的观众。比如第三集中,旺福这种全身透着阳光正能量的乐队上台,歌词被改的面目全非。
旺福演唱的曲目是《两个恰恰好》,原歌词是“如果你四处采花蜜,掐、掐、掐死你”被节目组在字幕上改成了“如果你四处采花蜜,恰、恰、恰似你”。这个原意是女孩对男孩撒娇的歌词被改的尤其负能量。

到底是肯定了“采花蜜”还是否定了“采花蜜”?让人浮想联翩。
我们可以理解“掐死你”这个词可能涉及到“暴力”不适合综艺,但“采花蜜、恰似你”的表述难道不会产生不健康的三观吗?
这是端火锅做节目的常见问题,强行砍掉了不能出现的词,然后把歌改的少儿不宜。
无论谁当年沐浴过灯塔,这届年轻人肯定是没机会沐浴了......

节目中不断被引用鲍勃·迪伦、鲍勃·马利、涅槃乐队、枪炮玫瑰几乎点到为止,一定不会谈到他们的“公共价值”。

普及的音乐知识以及“XXX是最好的鼓手”、“XXX的贝斯技术很扎实”、“XXX是最好的键盘手”让节目看上去像一个娱乐版的乐手考级。这让人明显的感觉到,这是尺度能达到的极限了。
不过,《乐队的夏天》还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在音乐上,它算开创了一个乐队综艺的先河。调音、灯光、舞美做的非常出色。第二,虽然它没有采纳尖锐的“公共议题”,但音乐作品确实变好了,很容易发现,和其他综艺相比,音乐有了更深的生活积淀(刺猬、九连真人在此方面最有共鸣)。

最后,如果它的流量不断走高,可以预见到的是,它会引导一些人去听摇滚乐,起到普及的作用,同时也会为各个livehouse带来票房。对小乐队们呢,可能会带来商演(比如品牌发布会上、促销晚会、野鸡音乐节等)
至于推动了乐队文化,《乐队的夏天》还远远不够,这一点,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
最后,就拿节目中点评VOGUE 5乐队时提到的一支长得好看的“小鲜肉”BON JOVI的歌来收尾吧,一起了解下,在那个光芒万丈的摇滚时代,沐浴过灯塔的“小鲜肉”的音乐是什么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