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加拿大的我,也有水果自由吗?
一边是有人说水果真贵,又有人反嘲“还不是你们不吃当季水果,那不当然?”可是我在寒冷的北境加拿大,冬天足足六个月,永远都是进口水果反季水果,还能有水果自由吗?

按照安省的工资和物价来说,4万刀年薪算是入门,每个月拿下来不到三千的工资。然而要是住在多伦多,一个人一般要花700-1200刀在住上,所以剩下的都是掰开来用,喝酒的人就买不起水果,抽烟的人往往也不看重穿着打扮。(这里喝酒和抽烟都是好贵的消费!)而我,不抽烟少量喝酒,可以不吃肉不点外卖不喝奶茶,但一定一定要保证饭后的甜点是一个水果,而这对加拿大人来说,每天吃上水果也不一定人人能保证。
我在住校的时候,和一层楼的室友共用一个大冰箱,就我水果买的最勤快。然而,有时候总是觉得草莓,牛油果莫名就少了那么几个,更有一天明显地发现,放冰箱里的那串葡萄靠近外面的枝上暗示着,被揪掉的葡萄不知落了谁手。原来大家不是不爱吃水果,是不爱买水果。

然而在加拿大这么久,我也没吃上什么当地水果和应季水果。地大物不博的枫叶国,除了树莓,蓝莓,蔓越莓,偶尔一些苹果橘子,其余水果大多都是靠南美洲几个“发光发热”的国家进口,偶尔也斜倚着美帝的肩膀,弄点西瓜,车厘子和橘子来吃。

不仅水果产量和销量对售价有影响,往往运输成本也是水果身价的决定性因素。香蕉真可怜,因为好运输,所以哪儿都是最便宜的水果,也是我最不爱主动买的水果。西瓜是我在国内爱吃的水果,在本地超市如Sobeys要是切开了用包好,就差不多是5刀五片,而大的西瓜也差不多从3刀到7到价格不等,缺点就是太大太重。我这个又懒又馋的人就曾经在超市蔬果区打着转左右衡量,思考要不要花大力气搬一个西瓜回家。一次我内心的两个小人较劲,最后“馋“打败了”懒“。于是某一个冬天夜晚,外面飘着雪,我膝盖疼着,坚持搬了整个大西瓜回家,切开一看,内瓤如少女腮红般白里透粉。我依然不放弃,忍痛放冰箱里存了两天实在吃不动最后赌咒发誓再也不买西瓜了。一个朋友学食品的,告诉我说她曾经在一个西瓜经销商那里实习,就需要检测西瓜的甜度。甜度高的早就被挑走,甜度不够的就被放到超市,让顾客接受命运的挑选。
除了香蕉方便运输,实际上椰青也是,即使个头大毛重多,可是不用放冰箱不怕挤压不怕时间长,所以好保管。一个椰青三刀一个,即使换算成rmb15块也还好。毕竟超市里买的塑封椰子水也要2.5刀一小瓶,算下来还是新鲜椰子划算。我在寒冷的多伦多,在这种热带水果里无法自拔。可是椰子好吃壳难开,我为此专门去YouTube上看视频如何刀砍椰子,如何把吸管怼进去,让我在窗外飘雪,屋里煮小火锅的季节,用summer般鲜甜的椰子水来结束整个战斗。

在哈法后来搬出去和另外两个室友合住,一个是加拿大人,一个是尼日利亚人。我是那个不抽烟的,喝酒最少的,吃水果最多的家伙。别人抽烟喝酒不敢邀请说“hey girl,come on”来一个,但我一个人吃水果总不好意思独享,要到客厅和大家分吃。曾经有一次在华人圈团购了一小篮子杨梅,30刀,一边捂着钱包疼,一边几口就分完了可还没找对解释杨梅的单词。

小时候不太吃杨梅,只是第一次吃到宁波同学分给我的半篮子当地杨梅,一粒粒如乒乓球般大小,毛茸茸的,沉甸甸的,一咬就在嘴里爆开。真的是不枉此生的一次享受,也打开了自己对杨梅的认识。
上周在多伦多的华人超市看到也有鲜杨梅卖,一盒500g,16刀不含税。眨了眨眼睛,告诉自己,身处加拿大一年吃上一次就是幸运了,买。回家后把买的酸梅汤也倒玻璃瓶里,加几粒新鲜大个儿的杨梅放到冰柜里冷冻,几个小时后出来简直让我欲罢不能。

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厉害,我这个吃货就是从课本上深深铭记着“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老师一个画上圈的“已背” ,就让我贪婪地背负着这杨梅滋味,铭记到现在。
回想我在北京五环外读书,晚上下课总想着到校园西门的夜市溜达一圈,冬天吃橙子夏天买西瓜。后来小贩把水果削好放到塑料盒里卖,不论品种都是5块一盒,拿着签子吃。只是最想念夏天的冰荔枝,只有五月才有,我每天不吃晚饭但一定要买10块钱的鲜荔枝吃。我在哈法吃的荔枝是奄奄一息,皱皱巴巴,皮厚肉少个头小,不知道他们出国一趟到加拿大超市经历了些什么。到了多伦多的中国超市,七八月份的时候震惊了,因为我可以每天都到中国城转悠一圈,吃上饱满晶莹的荔枝!
于是我又写着写着,就开始期待那从国内乘飞机来的妃子笑了。
最后,送上在多伦多Kensington Market 拍的坐拥水果堆的蒙娜丽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希望在加拿大的我,水果自由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