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超克》竹内好 ,附 《竹内好的悖论》第五章,附课堂讨论记录
在零和一百之间 孙歌
P74;
第一部 鲁迅
序章——关于死与生
竹内好认为论争是鲁迅“终生的余业”;典出松尾芭蕉,即花一辈子专心地做一件无用的事情;
P4;
竹内好认为,鲁迅的小说不漂亮,小说的兴味只在乎追忆过往,但是鲁迅的小说史研究则充满文学的精魂;
P14;
关于传记的疑问
1、祖父的情况;
2、婚姻的情况;
3、与周作人的失和;
思想的形成
鲁迅思想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但是当思想形成以后他选择去回忆什么,这变得很重要;
P53;
竹内好对于鲁迅思想的总结
P57-58;
梁启超“熏浸刺提”四论;
P65;
关于作品
作品解读《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竹内好说他不懂《故事新编》;
政治与文学
结束语——启蒙者鲁迅
第二部
《大东亚战争与吾等的决意》
P165;
《〈中国文学〉的废刊与我》
解散中国文学研究会;
1、失去了党派性;
2、无法否定汉学和支那学;
3、支那文学的问题只有转化为日本文学改革的问题才有意义;
P174;
竹内好居然有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P176;
P176-2
面对外国文学的态度;和柄谷行人的观点有相似部分;
P176-177;
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很重要的文章,睿智而不艰涩)
铁屋子寓言升级版;
P204-205;
反抗绝望;
P206;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模式的区别;
P213;
鲁迅对于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是怎么看的呢?或者现代文学界是否有人关心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这是个问题?
中国相对于日本来说是西方,西方如何参与构成他的内面。
第三部
屈辱的事件
P228-229;
P232;
关于战争体验的一般化
亚洲的进步与反动
给年轻朋友的信——对历史学家的要求
研究西方,研究中国,要有日本意识。
国家的独立和理想
国家独立不只是形式上的独立,还在与文化和精神上的独立。
第四部
我的的宪法感觉
近代的超克
P342;
P354;
附录一:
孙歌对于《近代的超克》的解读;
P176

这个会议和法西斯战争意识形态有某种复杂的共谋关系。
P177;

一、《近代的超克》座谈会的基本轮廓
虽然是跨学科的,但是有很强的文学背景;
P178注释;

《近代的超克》讨论会以其“日常性”而非“学理性”受到了比《世界史的立场与日本》更多的批评,虽然后者论述大东亚共荣的意识更强烈。
P186;

二、竹内好和荒正人的“近代的超克论”
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论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P202;

竹内好试图清洗本土思想资源;
三、广松涉的《〈近代的超克〉论》与系尾干二的《国民的历史》;
P217;

附录二:课堂讨论笔记,孙伟老师;
《作为方法的中国》沟口雄三
一系列“作为方法”的文章
为什么日本的性格是菊与刀很极端;
日本和英国很像,日本有危机感也有开放进取;
海洋法系,案例法,对法律不断微调;学习能力很强;
大陆法系,成文法(法律条文),更新很慢很死板;
日本和英国不一样,英国面临的是不统一的大国,所以英国用平衡战略,制衡;
日本面临强大的中国,所以它才会很极端的性格;
会什么要强调回心?
日本有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比如说神道教,泛爱论的观念,日本人对于性非常开放;
他不学中国的宦官制度,他还是有很多自己的东西;
但是近代以来他完全学习西方,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自信,打败俄国打败大清,因此陷入了现代性的迷狂;鲁迅《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是对现代性有反思的,但是日本人没有反思;
太平洋战争以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因此要回心;重新回到自我;
1909-1918,鲁迅的沉默期,鲁迅的回心期;鲁迅的“原点”;
接受西方的时候是抵抗和挣扎的;
“在零和一百之间”,用“无”的概念来抵抗西方本质性的概念,
1、西方进化论的线性思维观念;
2、本质性=罗格斯中心主义;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
二元对立思维;
这样一种观念被整个世界所接受;
双刃剑,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征服,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的狭隘;
认知装置:接受一套话语的时候,其背后有认知装置,就是哲学观念,思维和方法;前两点很重要;
西方是知识话语的发源地,沿着征服的道路传播;
近东、中东、远东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
日本更早接触西方,中国有很多从日本学来的;
在接受话语、富国强兵、制度建设的时候,其发明者的认知装置会征服你;
后殖民主义用文化来征服你,原先的殖民主义是用枪炮;
西方的认知装置遮蔽了整个民族的眼光;
西方罪感文化;基督教精神;
中国是乐感文化,内在追求仁,外在用礼仪约束,最高的用乐教化人;
日本人耻感文化;
都被西方被遮蔽掉了;
竹内好认为鲁迅的本质上是个生活者,回到了生活;
“主体间性”(拉康);对抗本质性的话语;
人的本质在于各种选择之间,人有没有稳定的主体性?
现代性解决了一个基本问题是,人是有多种面向的,人在多种面向之间;
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对中国的鲁迅研究起到了解放的作用;
竹内好、沟口雄三肯定会把鲁迅狭隘化、扭曲化的;
他对于鲁迅的评价,小说的价值,他认为《祝福》不重要;
因为有目的性;所以会割舍;
要用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
这10年鲁迅也在生活,回心期不一定痛苦;
研究的经验:
太接近不能提升;
1、研究一个作家一定要读全集,不能作品选,因为它是认知装置;
在出发点上已经狭隘了;
2、编排也是认知装置,全集也有局限,因此要回到文章的原始期刊报纸,其上有别人的小说、广告,给你带来丰富的历史现场感;会获得丰富的现场气息;考察当时发表情景;
3、全集有各种版本,精确到某一天,集中了解他那天在干嘛;了解的就比较全面;
4、作家的书信更容易进入作家的内心;是很好的渠道,还包括日记;
纯文学是西方来的,和宗教观念紧密相连;
中国是大文学,是文章的概念;
鲁迅为什么写杂文,因为他不主流,站在边缘处,有生产性;
文学研究和社会、人生要联系起来;
1913-1983鲁迅研究资料汇编
周作人;
鲁迅外冷内热;周作人外热内冷;北京三十五中;
一个阳刚一个阴柔;齐鲁、巴蜀、吴越
气质禀赋;
棋逢对手;
鲁迅是魏晋风度,周作人是六朝文化、晚明;
多读现代
诗化小说,废名、师陀、沈从文、汪曾祺、孙犁——贾平凹;
真正的研究在于比较,
1、同代比较;
2、历代比较;
3、文史互证;
改变的部分在于认知装置;一定要把认知装置抓出来,把源代码挖出来;
李玫瑾《犯罪心理学》;对背后的认知装置研究的很深入;
搞研究必须要有说服力;
马加爵是嫖才会杀人的;
用专业的工具分析出更有说服力的话语来;
无限接近真相;
小说文本、对现象的研究;
源头和流派;
先出现——再沉寂;波浪式前进,对原先的问题再思考、再出发;
曲解;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80年方法论热,科学、民主没有深入人心,所以重新提起来;对一些基本的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
亨廷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代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要为更多工人谋福利;后来发生了变化,中产阶级出现了,工人就不造反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加了一章添加了福利,这是左和右,交手之后形成的问题;
现代政治的成熟就是不能违反法规;
章太炎飓风化论;
鲁迅是共产党的同路人;
胡适认为鲁迅是他们一起的;
对立的两边都拉拢鲁迅是因为他是有生产性的;
杨村人;革命小贩;
施蛰存;洋场恶少;
郭沫若;才子加流氓
蒋光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