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容易看懂的量子物理简述
17世纪以前,人们对光的认识停留在希腊人“光是微粒”。 17世纪后期,牛顿的色散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光到底是微粒还是波?)
1801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1887年,赫兹证明电磁波的存在,也证明了麦克斯韦所预言的“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光具有电磁波的一切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 1900年,物理界的两朵乌云: (1)迈克尔逊_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这件事导致了相对论的提出。 (2)黑体辐射实验与理论的不一致。这件事导致了量子论的提出。 1900年末,普朗克用数学方法“凑出”黑体辐射公式。他发现要解释这个公式,就必须假定,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量子”即能量的最小单位。
(量子论初露头角,时间1900.12.14)
1905年,爱因斯坦用普朗克的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认为光是由量子的形式吸收和发出能量。
(对于光的认识先告一段落,来说电子。)
1913年,玻尔推断,电子只能在特定“势能位置”之间“跳跃”,认为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 1923年,德布罗意预言电子是一个波。与此同时,玻尔把光看成粒子由此推导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传统上认为电子是粒子,而这里预言电子是波;传统上认为光是波,而这里却显示出光是粒子。)
1925年,为解决玻尔遗留下来的原子核外双电子模型,海森堡发明矩阵,矩阵是量子在数学上的体现,即离散的、非连续的数学。与此同时,薛定谔根据德布罗意早先提出的“波粒二象性”,推导出波动方程,正确的描述了波函数的量子行为。
(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从离散和波动两种角度,得到了等价的数学结果。离散代表量子化,波动代表连续性。究竟是量子还是连续?)
1927年,戴维逊、汤姆逊,分别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同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即量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
(“不确定性原理”建立在波和粒子的双重基础上。对电子来说,我们在它波的属性方面了解得越多,那么对它粒子的属性方面了解的就越少。)
量子物理探寻以及基奠的历史就是以上,然而这才刚刚是噩梦的开始。 还记得最初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吗? 这个实验想法很简单,即让两束完全相同的线光源同时通过两道挨着很近的狭缝,观察屏幕上的结果。 如果光是粒子,那么屏幕上应该是两道明亮的条纹。如果光是波,那么屏幕上应该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事实是,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所以此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然而,当在狭缝后装置探测器专门探测光量子究竟通过了哪一道狭缝时,屏幕上出现两道明亮的条纹(即当有观测者时,波动性消失了!光呈现了粒子的行为!) 由于实验采用的是线光源,所以里面包含很多个光量子,那么如果我们控制让一个光量子通过狭缝,那屏幕上会出现什么呢? 1909年,杰弗里·泰勒实现了这个实验,结果是惊人的:单个光量子可以同时通过(同时通过!!)两个狭缝,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要知道虽然两个狭缝挨得很近,但对于单个光量子来说,两狭缝的距离是巨大的,相当于人跨越整个太平洋!值得一提的是,电子、中子、原子、分子都表现出这种行为!
(以上描述了两个关键问题。问题1、当有观测者时,量子只呈现一种属性,粒子或者波;问题2、单个量子可以同时通过两个狭缝,跨越巨大距离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 为解释这些奇异的量子行为,至今为止产生了几大派别,共5种理论,即多世界、退相干、隐变量、自发定域理论、弦理论(后发展成M理论)。
哥本哈根派用“波函数坍缩”解释问题1,即当我们观测一个量子(比如用电子举例,下文不再赘述)前,它实际上处在一中叠加态,所有关于位置的可能性叠加在一起,弥漫到整个空间去。但当我们有意识地去观测它时,它的弥漫于整个空间的波函数坍缩了,它以一个确定的位置出现在我们面前。事实上,不存在电子这个东西,存在的只是“我们与电子之间的测量关系”。测量行为创造世界。 多世界理论不同意哥本哈根派的“波函数坍缩”“意识”“观测者”,它对于电子双缝实验的解释是: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的狭缝。 退相干理论则认为,当人参与观测时,引入了高维世界(有必要提一句,量子世界是低维的),而引入高维世界后,“电子穿过了右边狭缝”的世界和“电子穿过了左边狭缝”的世界正交,我们看到了其中一个世界时也就无法感知另一个世界了。 隐变量理论说,由于实验还做不到足够精确,所以我们还未发导致实验结果的某些变量。 自发定域理论跟隐变量理论有些相似,认为任何微观或宏观的系统,都不存在严格孤立,总是跟环境有种种交流,被随机过程影响,造成了单个电子从弥漫的叠加状态变为在空间中比较精确的定域(其实就是坍缩)。对于单个粒子来说,自发定域发生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从整体看,微观系统基本上处于叠加态是不假的。 弦理论的研究的速度比较快,经历了超弦理论后,现在统一成M理论。认为任何粒子其实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点,而是开放或者闭合的弦,当它们以不同方式振动时,就分别对应于自然界中的不同粒子(电子、光子……引力子)。我们活在11维时空里,其中的7维是紧紧蜷缩起来的,所以我们察觉不到,当尺度达到量子这样微观时,那蜷缩起来的7维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